第A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1月11日 星期
建设4个安置区、55栋安置楼,搬迁贫困群众1707户5711人,实现“五通、六有、七化”
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圆满完成扶贫搬迁
我市召开脱贫攻坚第五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记者张世彬

1月8日上午,新乡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三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发布会上,新乡市发改委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全市在脱贫攻坚中异地搬迁情况。市发改委、供电公司、交通局、农业农村局、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通力配合,至2020年年底,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任务已圆满完成。2020年8月,新乡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搬迁办的专项评估核查验收。2020年12月,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辉县市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家考核,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受到考核组专家的高度认可。

安置区均实现了“五通、六有、七化”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十三五”期间,共需建设4个集中安置区55栋安置楼,其中辉县市佳怡社区安置区48栋、吴村镇安置区2栋、常村镇安置区1栋、卫辉市郭坡社区安置区4栋;共需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707户5711人,其中辉县市1580户5129人(其中两户10人为分散安置)、卫辉市89户411人、凤泉区38户171人(分散安置)。

我市各安置区均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通信网络)、六有(有学校、有公厕、有文化广场、有便民超市、有垃圾中转站、有标准化卫生室)、七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辉县市佳怡社区安置区春燕服饰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卫辉市郭坡社区安置区红薯深加工生产扶贫车间同步建成;我市在国家扶贫信息系统中标注的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

新乡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建成率、搬迁群众入住率、房屋质量合格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合规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成率、规模以上安置区扶贫车间覆盖率、拆旧率、项目资金拨付到位率等均达到100%“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基本实现安置区建设任务和群众搬迁入住工作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基本实现。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转移工作重点,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力度,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向着易地搬迁群众“能发展、逐步可致富”的目标迈进。

统筹做好防控、复产复工和稳岗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发改委积极督促指导各安置区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压实责任,各安置区采取多项“硬核”措施,严防死守,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无一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缓解后,市发改委又立即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为安置区扶贫车间、附近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使这些企业成为我市第一批实现复工复产的企业。

此外,市发改委指导县(市、区)搬迁办组织搬迁群众和扶贫车间开展线上面试招聘会6场,线下举办“月嫂”“花饰布艺加工”“花椒和红薯种植技能”等岗前培训500人次,保证了搬迁群众在疫情缓解后优先稳岗就业。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共3047人,已全部实现稳定就业,就业率达100%。

继续做好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工作

市发改委指导各安置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乡镇、村庄,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做好搬迁群众原享受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完善安置区在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方面政策的享受,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因驻地变化而应该享受的政策、帮扶措施出现断档或享受不及时。

指导各安置区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光伏扶贫新模式解决社区后续发展

为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尽快使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市发改委充分利用各安置楼闲置屋顶,在佳怡社区和吴村镇安置楼顶规划建设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1100千瓦,建设光伏面板7千平方米,于2019年并网发电,光伏收益作为安置点的公共收入,用于社区公共服务、电梯日常运用维修等费用和公益岗位补贴。这项举措,在全省范围内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在2020年12月上旬的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受到国家考核组领导的肯定。

异地扶贫搬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根据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最新精神,要对现有

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市发改委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促进减贫工作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以产业项目带动,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加大资金支持,精准施策,推动帮扶手段从集中攻坚向常态帮扶转变;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出现新的绝对贫困。

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夯实帮扶基础

市发改委下一步将工作重点放在“能发展、可致富”上:一是在卫辉市郭坡社区安置区东南侧,追加投资500万元,续建350亩的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园区项目;二是在辉县市吴村镇安置区南侧投资1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吸纳一批龙头带贫企业进驻,打造食品加工特色园区;三是在辉县市佳怡社区安置区南侧,进一步扶持壮大占地700余亩、总投资3500万元的新发地扶贫产业园,重点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确保他们稳定持续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4个集中安置区充分依托所在乡镇党委,分别成立了管委会、党组织,建立了“楼长责任制”的网络化管理机制,坚持管理和自治、短治和长治相结合,实现了“和睦共处”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五个新”的变化

市发改委结合帮扶责任人入户宣传、新旧住房对比等形式,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感受易地搬迁变化,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在开展美好生活“五个新”(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基础上,进行扶贫与扶志扶智教育培训活动,与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把“五个新”活动精神及内容作为培训活动的重要内容,真正让群众从思想上感恩“新时代”,让党的方针政策、脱贫措施进入千家万户,进入群众心间。

进一步探索完善后续帮扶各项机制

市发改委制订“十四五”时期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用于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同时,市发改委在持续抓好搬迁群众多渠道就业帮扶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挥“能人效应”“带头效应”,确保过渡期内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只增不减。联合人社、民政等部门,持续深入开展美好生活“五个新”,加快落实属地化管理,着力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实现由村民到市民的转变,帮助其全面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