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费
你的专“暑”权益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盛夏来临,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夏季高温天气,不少地区发布了高温预警。高温之下,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请查收你的专“暑”权益。

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费,傻傻分不清?

什么是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什么是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C以上的天气。什么是高温天气作业?

  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

不同省份发放的高温津贴一样吗?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不同省份发放高温津贴的标准和时间都不一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份明确了本地区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月300元;吉林、辽宁等地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

  28个公开高温津贴标准的省份中,津贴多按月发放。如北京规定,室外露天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在33°C(含33°C)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

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权益如何保障?

  除了高温津贴之外,《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还对劳动者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做出了很多详细规定。

●1.合理布局生产现场

  用人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日最高气温达到40°C以上,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C以上、40°C以下时,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日最高气温达到35°C以上、37°C以下时,缩短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加班;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C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C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3.发放高温津贴

  以下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C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的;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到33°C以下的。

●4.发放防暑物资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5.进行健康检查

  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高温危害作业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6.中暑能享受工伤待遇吗?

  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一旦中暑,本人或现场人员应立即向用人单位报告,由用人单位在24小时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已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医疗费用应由企业承担;职工因中暑等工伤进行治疗期间,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应按原标准支付工资及相应补贴。如何有效预防中暑?

  ●常备药物:夏季家中可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片)。

  ●正确饮水: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室内降温: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C,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室外避热:穿透气性、吸湿性较好的服装;晴天外出时要戴上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

  ●科学冲凉:不要在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立即洗凉水澡,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中暑了,怎么办?

  ●轻症: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

  ●重症:迅速降低核心体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C以下;及时就医,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

除了身体中暑,还要预防“情绪中暑”

  高温天气不仅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易引起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由于人的神经系统对气温、气压和湿度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比较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水平,于是产生“情绪中暑”症状。预防“情绪中暑”,可以通过调节心情、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