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新乡”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宇华(阜新市)

  1972年6月至1976年5月,我和母亲、妹妹、弟弟四人,随父亲部队在新乡市黄岗随军家属大院居住了4年。岁月漫漫,时光如梭。我离开新乡已经47年,但在记忆深处却留下深深的烙印。

  那是我中学时代,就读于新乡市第十二中学,学制为初中高中各两年。班主任艾秀英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4年,对我们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呵护。如今她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神饱满,和同学们在微信群里面经常互动交流,一起分享过去上学的往事。艾秀英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课老师。我好像天生不是学理科的材料,尽管老师课堂上认真授课,课下有时给我吃点“小灶”,但我还是对勾股定理、二元一次方程、三角函数搞不明白,好像有一堵墙横在前面。哪个同学病了没有上学,她听说后,下课放学顾不上吃饭,骑上自行车就去家访,把温暖送到同学的身边。她多少次彻夜在灯下给大家批改作业,逐人写出评语,鼓励大家的学习热情。下课之后,她经常不顾讲课劳累和同学们促膝谈心,交流学习体会。可以说,我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了一点进步,与当年艾秀英老师的关心督促分不开,睡梦中时常浮现她和同学们慈祥的笑容,我庆幸遇到了一位好班主任。

当年我居住的家属大院周边有西干道小学、卫河大堤、牛村、水泥预制板厂、市星火机械厂等单位和村庄。我人生第一次看电视,就是在星火机械厂职工俱乐部。那天,小黑白电视演的电影正片是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晚上大院里去看电视的人特别多,虽然小黑白电视效果不太好,但大家感到特别的新鲜好奇。

  当时大院里共有50余户人家,清一色的部队家属子弟,老旧的砖混平房,每户两间。大家都用蜂窝煤取火做饭,一家一个带炉筒的铁炉子。大院里有不少梧桐树,比房子还高,每到春夏之交,开出一串串粉白色的桐花,招人喜爱。大院门口,部队领导为家属们配备一个医务室,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不用去市里医院看。

  生活之余,我时常和伙伴们去市里的新华书店买书,有时候兜里钱不够,就恋恋不舍地多看一会儿书。那时新华书店的模样,我现在还有印象。京广铁路大动脉从市区原来的西干道公铁立交桥上通过,便利的交通枢纽方便人们出行。记得上高一时,学校组织学工学农,支援工农业生产,去几十里外的亢村、西石碑村住了几天,帮助生产队捡拾麦穗,吃白面馍、地瓜面馍,至今唇齿留香。

  新乡城市整洁,大街上的建筑整齐划一,道路两侧的绿化树如八角枫、北京杨、垂柳等绿荫成行。那时候新乡市冰棍厂生产的奶油冰棍5分钱一根,那牛奶味醇香难忘,解热解渴。1985年9月,我在阜新市新邱区民政局工作,领导委派我参加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的“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我和区黄油嘴厂的负责人一起参加订货会后,辗转来到离别9年的新乡。其间,我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各自的工作和家庭故事,师生们分外亲切。我感受到新乡的巨大变化:新盖了许多楼房,道路加宽了,不少厂房翻新了,市容市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近几年,通过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我得知新乡的变化更大了,家属大院邻近的牛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五星”支部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牛子福就是我班同学,担任村支书近40年。他带领广大村民艰苦奋斗,让大家过上了小康新生活,村集体收入近2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一跃成为河南省城郊型乡村振兴的典型。牛子福还被评为市先进群体的优秀代表、省先进党务工作者和省级劳动模范。新乡市的发展变化,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期盼有朝一日,我还能够再次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师和同学们,亲身感受新乡市繁荣发展的亮丽风采。祝福新乡市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