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作舟 遨游文海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写作,是父亲青年时的一大志向,发自心底地热爱。在汲县师范学校(现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卫辉校区)毕业后,他曾短暂任教于汲县电机厂小学,后来为纪检监察事业默默奉献了26年。其间,他不断进行文学创作,是个名副其实的文艺青年。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书柜堆满了一沓沓泛黄的报纸。这些让父亲视若珍宝的纸张,见证着他热衷写作的岁月。父亲写的简讯等“豆腐块”散见于1985年、1986年的《新乡晚报》(现《新乡日报》),后来撰写的《卫辉市考察使用党员干部有新招》刊登在1994年12月底的《新乡日报》第3版头条位置。所有登报的文章,他都悉心剪贴在笔记本上,按照发表格式完整誉写,标注刊载的媒体和日期。
父亲付出了大量精力去研读《新闻与写作》《写作》等期刊杂志。这些泛黄的纸张,散发着时光的味道,栏目插图简洁雅致、妙趣横生;钢笔或圆珠笔的勾画和批注,是父亲思考的心得。他尤其喜欢穆青、甘惜分、童兵等新闻界大咖的文字,说拜读这些文字是一种幸运。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父亲关注并剪贴了许多名家的阅读观,包括王蒙的《贯穿我一生的是学习》,谢冕的《读书藏书与赠书》,阎连科的《书惑》,孙荪《成熟的阅读》等。同时,父亲也偏爱着中外小说和创作类书籍,收集的有《围城》《热爱生命》《镀金时代》等等。中外名家对创作的名言或心得,他都会摘抄下来勉励自己。
报刊的印刷体不如手写体个性多变,键盘将行文思路和修改痕迹抹掉了。不论是古体诗,还是当代诗歌,父亲有着均衡的喜爱。父亲在软皮本上认真誊写《离骚》《春江花月夜》《登高》等古诗词,还有近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太阳吟》,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和舒婷的《致橡树》《馈赠》等,以笔墨传递着作者的心迹,品味他们的创作心境及细腻情感。
如今,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对文学深沉的爱,怀揣的文学梦想正在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