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林飞:
仁心仁术闪耀匠心 科研带教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工作中的林飞
□记者崔敬
白衣秉丹心,仁术济苍生。盛夏时节,记者见到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副主任中医师林飞。她师承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深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病病证结合重点实验室,多年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林飞被授予“2023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这一荣誉是对她参与医院学科建设、助力科研临床教学协同发展的最佳褒奖。
新医一附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承担着这座百年名院的科研重任。林飞积极参与新医一附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学科带头人赵国安教授的带领下,她参与并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河南省心血管病学省级区域中心等学科平台;全面建设河南省骨干学科——临床医学、心血管病学;河南医学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考核获评优秀;协助完成该院省医学重点实验室、省工程中心、市工程中心和市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验收工作。
2021年7月防汛抢险期间,林飞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和同事日夜坚守岗位。洪水肆虐的午夜时分,她和同事一起在抗洪一线抢救仪器设备,蹚着齐腰的水转运科研试剂和珍贵的生物样本。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实验动物从未间断饲养。最终,林飞和同事千方百计保住中心的核心科研资源,仅15台超低温冰箱经维修正常使用这一项,便为医院避免了约100万元的损失,将中心损失降至最低。
临床工作中,林飞秉承“仁心仁术,博济惠民”的医道,以“中医整体观、辩证观”指导临床,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精神诊治患者。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下,她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在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逢林飞的坐诊日,门诊外总会排起长队,患者中有的是林飞的“常客”,更多的则是慕名而来的新面孔。
今年年初,全省首轮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已过,大部分人群已进入“阳康”阶段。1月12日,新医一附院国医堂新冠中医康复门诊正式开诊。作为国医堂坐诊专家,林飞发挥中医的独特作用,针对患者新冠之后或乏力疲倦、或久咳不愈、或心悸不安、或体温偏低等症状,林飞煞费苦心为患者制订“一人一证一法”的精准化康复方案,全方位为患者提供中药、饮食、运动等中医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她一直是门诊下班最晚的大夫,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称赞。2018年-2022年,她3次荣获新医一附院“十佳医生”荣誉称号。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林飞积极参与,一年中的350天几乎都在实验室陪着研究生度过。她陪着学生一起失败,一起成功,一起伤心,一起喜悦。她是学生心目中的“林老师”,严厉且事无巨细,又是研究生心目中的“林妈妈”,和蔼且焦心劳思。
林飞持续监督管理心脏中心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文献点评汇集及内科大查房等活动,把研究生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中华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她以临床、科研和教学为基点,全面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创新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临床科学教学协同发展。她培养的研究生已在省内医疗单位发挥重要作用。
在科研工作中,林飞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中医学博士,不断开拓心血管科研思路,用“皓首穷经,阐幽发微”之理进行科研工作,对修复心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系列研究,为系统心血管损伤的中医证治理论提供数据。
近些年,林飞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新乡市等科研项目15项;研发中药新药“女贞二仙合剂”用于临床;近5年发表文章18篇(SCI论文11篇);申请专利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
林飞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研究员陈恒文联合从事中西医结合冠心病临床基础研究,合作成果“冠心病circRNA-miRNA网络调控和清热活血涤痰法干预”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此外,林飞还取得了气与线粒体的相关性及红景天苷干预机制、冠心病证治体系系列研究等科研成绩,全力推进临床科研教学协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