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芭蕉雨声(新乡市)
柳树在叫唤,楝树在叫唤,窗前的香椿树也在叫唤。音色明亮、腔调高亢、旋律比较单一,是蝉在歌唱。
不能想象没有蝉鸣的夏日多么无趣,蝉是来破闷的。
临水而居,南北窗外绿树参差,自春日花事退去,枝叶掩护着青实偷偷成长,将果实往饱熟里带。它们素面朝天,尽量保持安静,直到某一日飞来一只蝉。今年的记录是6月9日,旧历四月廿二,我听见第一声蝉鸣。在城里一片槐林地,由清澈的雀鸟声里忽然抽离出来。惊而起疑,循声去寻,仰望并倾听,确认是蝉。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蜩,即蝉。先秦时期《诗经》记载的蝉鸣时间是旧历五月。历经3000年时光,蝉的生活习性基本没变,依时令出场。一只领头,便会百蝉争鸣,早晚我都被如雨的蝉声环绕着,有时月光照亮赵定河的水流,岸边高树蝉声执着,似月亮扰了它的梦。清风半夜鸣蝉,这事儿是真的。
越是晴热天气,蝉唱越激烈。半下午时候,书房外骤然响起震动人心的长嘶,开窗察看,果然,一只壮硕的黑蝉蹲在目力可及的高枝上!其余鸣蝉都藏得很牢,像是满树的叶子在叫唤。
是只蚱蝉,个头大,小时候没少玩。少年轻狂,行为冒失,爬树捉蝉都练出手艺了,伸出食指去接近翅尖,猛然出击,可成功摁住它。捂在手心里,蝉挣而不脱的震动感,痒痒的。蝉的眼睛明亮,双翅轻薄透明,若一身黑衣的武士。尤其秋天落在地上的枯蝉,威严不在,却盔甲齐整。总忍不住去拾起来端详,拣虫蚁没有啃噬的带回家,它能一直保持生的姿态。
蝉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源,地位堪比龙凤,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就有玉质雕刻的蝉。古人以为蝉有羽化重生的力量,尊贵者活着佩戴蝉饰,死后嘴里含蝉。“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玉含蝉文化到了汉唐越发受到重视。
有学者认为,夏朝的“夏”因蝉而生,“假蝉为夏”,甲骨文可作参考。
蝉之所以被古人视为清高通灵的象征,与蝉繁衍生息的生存方式有关。蝉在黑暗的地下可潜伏一年、三年、五年,有的十几年。它们靠树根汁液存活,不断蜕变和强壮,算出天敌稀少的年份拱出地面,就近抓住茎枝,完成最后一次脱壳,翅膀伸展,变硬,步步爬上相对安全的高枝,从此以吸食树木汁液维持生命。“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古人的认知里,蝉是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土里出来,又回到土里去,还能再度飞上枝头,有强大的轮回新生能力。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唐代虞世南的蝉。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是李商隐的蝉。碧无情,好犀利!夏日庞大的绿是无情的,哪管蝉的饥饱。
眼前这只蝉,不顾飞鸟觊觎的身影,起劲鸣叫,仿佛这个盛夏归它,它是夏的魂魄。其实蝉的思想单纯,让雌蝉快速找到自己并产卵是它唯一的使命。举相机拉长焦为蝉拍照,我为它的叫声尚未引来天敌的捕捉而庆幸。
一身汗水,坐下扇扇子,仍分神留意窗外动静。忽而一声惨叫,我知道,蝉被灰喜鹊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