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不休息治病救人发余热
老中医郭宝瑞的故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郭宝瑞在为患者检查
□记者张延
郭宝瑞,主任医师。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临床,1964年—1987年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讲师,1987年—1994年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4年任主任医师、副教授。1983年—1995年,他担任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1995年—2005年连续四届任河南省中医学会、中医药学会理事,新乡中医学会、中医药学会理事。他擅长多种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共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5部,其中连续2次任《中医学》副主编。
“五一”5天假期,85岁的老中医郭宝瑞只休息了1天。他喜欢自己的工作,愿意每天围绕在患者身边,用丰富的中医学识和经验为患者解除病痛。
郭宝瑞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已经工作了64年,他是新医一附院返聘教授中年龄最大的。
1959年,河南省卫生厅从全省选拔100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学习中医,郭宝瑞就是其中一员。当年,郭宝瑞被安排到汲县医专(新医一附院前身)学习中医理论。5年后,郭宝瑞以优异的成绩留在汲县医专工作。
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还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很多患者不相信郭宝瑞已到了耄耋之年,猜他的年龄最多70岁。对于患者的质疑,郭宝瑞总是笑着解释说:“你只要生活有规律,长期保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你也会保持年轻的状态。”
郭宝瑞说,他性格开朗,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每天晚上10时休息,早上5时半起床,每天保持1万步的运动量。尽管已经80多岁,但他的身体一直处于健康状态。郭宝瑞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看书。几十年来,他一直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我中学时最喜欢的是历史,梦想是考上一所大学的历史系。”说起从事中医事业的经历时,郭宝瑞笑着说,年轻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在中医学的海洋里却学到了很多宝贵东西,并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中医却不拘泥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才是最好的医疗。在郭宝瑞看来,中西医最大的区别是,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他举例说,当遇到一名身体感染的患者,西医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抗生素能把病菌杀掉,却不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中医则不同,它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素质,这个身体素质就是中医上讲的正气。
正气是中医学中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及人体抗病、康复能力。中医认为正气具有防御、维持机体内在平衡、免疫监督等功能,对于自身健康有一定好处。若人体正气不足,或正气相对虚弱,容易导致邪气入体,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称病菌为“病邪”,人有病了,就需要扶正辟邪。这就是中西医理论最大的区别。
一些肿瘤患者慕名找到郭宝瑞,希望通过中医方法治疗肿瘤。郭宝瑞总是很客观地告诉患者,在治疗肿瘤疾病的过程中,中药没有西药强,中医治疗没有西医快,“如果确诊是肿瘤,还是通过手术早一点切除,然后再用中药调理效果会更好。”郭宝瑞说,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中药是配合西药起作用的。
郭宝瑞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年轻中医学生在学习过西医后,就不开中药方了。他经常告诉这些学生,“西医要学,中药要用。”
郭宝瑞非常崇尚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的中医理论。岳美中强调,对于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抓住特点,迎头痛击,因势利导,以解除患者病痛。对于慢性病,则要有方有守,慢慢扶助机体的抵抗力,以战胜疾病。因为急性病多属六淫时疫所致,变化较多,尤其是风火阳邪,骠悍迅疾,焚毁顷刻,治之宜准、宜重,即所谓要有胆。但胆须从识中来,有胆无识,往往陷于盲目,甚至鲁莽偾事;有识无胆,畏怯不前,也容易贻误病机。识是胆的指导,胆是识的执行,要眼明手快。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他认为不但要有方,还要有守。慢性病往往非一朝一夕所致,其形成往往是由量变到质变,其消失也需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