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中秋节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保银(辉县市)

  在我们老家,人们一说起中秋节,一般不叫中秋,他们都叫八月十五。

  农历的八月间,各种秋作物差不多都熟了,玉米、高粱、芝麻、大豆,还有苹果、梨子、桃子、石榴什么的也差不多都熟了,各种瓜果作物丰富得很。这时老家人正忙着秋收播种,实际这时的中秋节就成了老家人的多余,过不过,过好过坏,都无所谓。并不像书上写的、还有那些文人骚客说的那样令人陶醉。

  在老家人看来,过节那是有钱人的追求,而对他们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你要说中秋不是老家人的节日,似有不公。老家人自有老家人的认同,在老家人眼里,只不过就是一个节气,一个日历上写着美满吉祥的日子。即使是这样,老家人依然心怀美好,充满希冀,盼着中秋的到来。他们似乎并不奢望什么,吃上半块或是一块月饼,唇齿留香,满口芬芳,就觉着惬意得很。要是在中秋的正午,吃上一碗地锅烩菜,再弄两个下酒菜,最好上条鱼,稍喝两口,那就更是一件美事。至于文人们赞美的白云了、蓝天了、朗月了、清风了、秋水了、绿草了,还有各色野花了,老家人并不在意,也不用欣赏,大自然慷慨得很,他们尽可享用,这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样说来,中秋节在老家人的心里,就成了一个很朴素而又普通的节日。

  但也有不普通的地方,如果你要到老家去,你就会发现走亲的习俗。男女结亲的人家,男家一般要在中秋到来的前夜或是正日,带上月饼礼物,去走亲戚。天空如洗,明月高挂,秋风一吹,凉爽得很。劳累一天的人们安歇下来,小村在月色里也显出一丝柔和的清静来,这时穿戴一新的准女婿或是骑着车子,或是步行着,都是精神抖擞的样子。南来北往的,走街串巷的,各自走进要去的门户,献上甜美的月饼,见上一面可心的人儿,老丈人让座倒水递烟,丈母娘赶紧捅火坐锅,很快泼出一碗鸡蛋红糖水,准女婿很真诚地谦让着:不喝不喝。可在一片大呼小叫的推让中,鸡蛋水又总会喝个净光。要是心上人上前问候一声,或是露个笑脸,抛个眉眼,就似一杯美酒醉透心窝,充盈的自然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

  但在这美好里,我们老家还有更真情动人的情景映现,那必是在中秋节的正午,人们吃着诱人的烩菜,月亮升起时,人们吃着香甜的月饼。这是节日里难得的两个空闲。他们会坐在饭桌边,或是月光里,吃着大餐,品着月饼,赏着明月,展开他们的话题,当然他们不会像文人骚客们那样去吟风弄月,但他们的话题却充满了烟火的味道,蒸腾着热热的泥土芳香,散发出大自然间的奇特芬芳,带着庄稼地纯朴本真的气息,在这个花好月圆的时刻,像秋野遍地的野花般烂漫绽放。

  他们的话题并不宏大,也非不着边际。他们谈论更多的是关于一年的收成或是丰收的话题。他们有时也会把话题放大些,或是游离了主题,但实际上还是这个村庄的话题,说村庄的前世今生,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

  说着说着就都眉飞色舞起来,神采飞扬起来,自鸣得意起来,就想学文人骚客们弄两句洋词说说,但总归弄不成,就打起了庄稼人的比喻,什么日子像甘蔗越吃越甜了,什么日子像开花的芝麻节节高了,什么老鼠拖木掀——大头在后面。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扑到了中秋节的主题上来,有鼻有眼地说起这中秋节月饼的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说起甜的、咸的、咸甜的、麻辣的口味,最后还不忘升华一句,愿我们的日子真如这中秋的月饼,丰富又多彩,甜蜜而美满。

  由此我想起关于中秋节的美诗佳句,关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关于游园赏月或是举杯邀月,无一不是为了向往美好,而老家人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祝福,对生活的期望,不同样是为了追求他们美好幸福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