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发小自费为母校修路散发出温暖力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姬国庆

  11月19日上午,温柔的阳光透过树叶撒向封丘县陈固镇实验小学,门前一条崭新的水泥路静静地通向县道。尽管是星期天,孩子们还是三三两两赶来学校,率先体验一把走在新修水泥路上的畅快感。(《平原晚报》11月20日A05版报道)

  封丘县的翟好宁、翟好杰、翟学尚把钱用到刀刃上,自费3万余元把母校门前的土路修成水泥路,为师生解决了实际问题的爱心义举散发出温暖力量,这种行为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小时候,笔者在农村上学时,村里的道路条件相当差,每逢雨雪天,学校门口泥泞不堪,都得踩着砖块行走,极其不便。

  学校内有两大群体,除了学生,就是教师。校门口泥泞的道路,不但不方便学生出行,对教师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师生的行路难问题还会影响到“教学好心情”“学习好心情”。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一条畅通的道路对于村民的重要性。其实,要想搞好教育工作,也有必要把道路修好。如果连条平整的道路也没有,就会对师生的出行造成一定影响,进而还有可能影响到教育质量。

  没有对比,就无法看到差距。这条新闻配发了两张图片,分别是“曾经泥泞不堪的土路”和“新修好的水泥路”。“曾经泥泞不堪的土路”很不方便,“新修好的水泥路”很硬实、很平整。

  面对泥泞不堪的土路,翟好宁、翟好杰、翟学尚三个发小,他们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萌生了自费修路的念头。

  行动很迅速,修路很给力。新闻中报道,“3人便雇了工人,购置了土方、水泥等修路材料,花了两天时间把母校门前的土路铺成了水泥路,共计花费3万余元。”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三个发小修路花费3万余元并不算多,但是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三个发小的这种爱心义举,恰恰更能够体现出他们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优秀品质着实难能可贵。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翟好宁、翟好杰、翟学尚这样的爱心义举,散发出的温暖力量,不但温暖了封丘县陈固镇实验小学的师生,也温暖了我们大家和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