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饺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薛宏新(原阳县)

  马上就到冬至了。记得小时候,冬至这天,一家人围坐在屋内的案板前包饺子,白菜猪肉馅儿散放出的香味儿,给清冷的房间平添了不少暖意。柴灶锅里的水咕嘟嘟翻滚起的水花,让空气中弥漫着氤氲水气。一幅浓浓的水墨画,张贴在日子里,鲜活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记忆中的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已成为冬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年月,人们吃饺子的日子得掰着手指头算,只有小年、冬至和除夕、元宵节的日子里才能够拥有和享用。

  史料记载,冬至过节源于汉代,沿袭至今。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后,数九寒天开始,白昼慢慢变长。“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至于冬至吃啥,自然而然是“好吃不过饺子”。彼时,家家户户传来剁饺子馅的声响,其旋律悠扬,其节奏欢快,不绝于耳。

  冬至吃饺子的风俗由来已久。传说汉末冬至,医圣张仲景为防止百姓冻伤耳朵,搭起医棚,用面皮包上捣碎的羊肉药材等捏成耳朵状,煮熟分食,竟治好了许多百姓的病。又因饺子形似人的耳朵,故名“饺饵”。后几经演绎通称“饺子”。于是,冬至吃饺子与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在百姓间广传开来。

  记忆里,每到冬至节气,北方的农村便进入天寒地冻的季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开始慢下来。那时乡下的文化生活贫乏,除了每天早中晚饭前听小广播外,就是隔三差五看场露天电影,自娱自乐便成了孩子们热衷的事儿。几个小伙伴找一堵向阳的墙,靠着墙面玩“挤油”游戏,边玩游戏边唱着儿歌:“挤挤油,挤出汗,身上像穿火龙丹。”在那寒冷的冬天里,我们玩得畅快,挤得浑身是汗。

  冰上游戏更是我们的最爱。手中执一个鞭儿,在冰面上抽打着陀螺。玩耍间,岸上就传来爷爷奶奶长长的喊声,那是爷爷奶奶在喊我们回家吃“冬至饺”。

  我家那时候穷,虽然吃不上肉馅饺子,但奶奶总能调制出美味可口的饺子馅儿来。包饺子的面不一样,一块是白面,一块是杂面,白面饺子是给小孩子吃的,大人则吃杂面饺子。

  下饺子前,我们几个堂兄弟要到生产队的牛棚里去喊喂牲口的三叔回家吃饭。三叔给棚圈里的牛、驴、骡、马在饲料里掺杂了豆饼,那些牲口都抢着吃。三叔说,冬至把牲口喂好了,它们开春犁地才有劲儿。是啊,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人们已开始算计下一个季节的农事了。

  吃过“冬至饭”,就开始熬冬了。冬至已至,新春不远,春天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诱惑着人们对来年的新的希望和祈盼。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持久发展和不断延续,这一传承不辍的时令习俗,在新时代的感召之下,必将成为一抹多彩的民间文化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