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逆行抗击结核病 柔情温暖患者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Array
Array
□记者陈曙光
结核病是一种会发生在除了头发和指甲外任何器官的疾病,其中又以肺结核最多见,这种病世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有这样一群逆行者,迎难而上,毫不退缩,挽救了成千上万结核病患者。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结核内科四病区主任王霞就是其中一员。
王霞
2001年7月,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霞就来到一附院结核内科,开启了她治病救人的征程。在为民除疾的这20多年中,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型结核病及并发症、合并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尤其是肺外结核,老年、儿童、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结核病的诊治。她先后发表国家级及SCI论文20余篇,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各一项,参与国家级横向科研课题多项。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王霞从前辈身上学到了治病救人的技能,但也看到了局限性。在她诊治的结核病人中,有些病人会合并其他疾病,所以结核病医生不仅仅是专科的医生,更要有呼吸科、危重症甚至全科医生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她利用周末自费多次到郑州参加肺部感染、气管镜、无创呼吸机培训课程,并于2008年率先在一附院结核内科开展将无创呼吸机应用于结核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的生命救治。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危重症知识,早已是结核病专家的王霞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2011年,她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进行系统学习,得到了名师真传,在临床中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症结核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结核病有很强的传染性,王霞以前的许多同事因此离开了这里,只有她依旧坚守。为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每天查房时,她总是用暖心的话语打开医患信任的窗口,亲切地安抚焦虑的患者及家属。王霞非常看重与患者的沟通,哪怕只是几句“闲话”,也可以从聊天中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以便及早干预。许多患者出院时,她都会主动加对方微信、留联系方式,以便后期随访。
王霞说,治好一个病人就能减少一个传染源。这是一场硬仗,更要打得漂亮。尽管工作繁忙,她仍挤时间投入学习和科研。此后,她又先后攻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并顺利毕业取得学位,成为该院结核内科第一位取得博士学位的医生。这不是王霞一个人的成绩,而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的成果。2019年,王霞参加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时,是带着半岁的孩子参加的。王霞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由于平时两人都忙于工作和学习,孩子从小由姥姥、姥爷照看。
疫情、洪灾......国家每次需要她的时候,她都抛下一切冲锋在前,用自己柔软的肩膀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但对于家人,王霞始终怀有歉意。随着疫情的放开,医院床位非常紧缺,院领导任命王霞为临时成立的新呼吸科主任。当时,她全家人都刚被感染过,她在自己身体尚未康复时便立即投入到新科室的工作,大量收治危重病人。那段时间,是王霞有生以来最难熬的日子,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家人,她的姥爷和奶奶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去世。至亲的离去并未击倒坚强的王霞,她强压悲痛,带领同事不要命地跟死神抢人。直到疫情平息,她才缓过神来,如果当时她对姥爷和奶奶多尽尽心,或许他们不会走得那么快。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作为一名与结核病斗争了多年的“老战士”,她熟知患者和家属焦虑的“根源”——对传染病的恐惧,对家庭、学习、工作的影响。在这种“病耻感”的引导下,患者在治疗时必然会患得患失,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而王霞就用自己恰如其分的爱心、细心与耐心为他们宽心,这能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王霞不仅要做好临床工作,还要做好“传、帮、带”,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在教学竞赛中,她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多次在医院、学校及省里组织的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但她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希望和学生们共同努力——早日消除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