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范

——读范子平小小说随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范子平先生小说佳作颇多,我想从范子平的《蝈蝈儿张》说起。蝈蝈儿张写得浓墨重彩,写出了文学性,小小说的文学性。

  他(蝈蝈儿张)的蝈蝈笼子也编得格外的好,用高粱杆儿脖上的那段,粗细一致的,颜色一律的,编成各色各样的蝈蝈儿笼,有宽檐儿大堂,有窄檐儿小屋,有四方四正的小阁楼,有通体六棱的三层塔,有顶子尖尖还带欧美式窗子的教堂,有翘翘的玲珑画舫,不重样儿,每个都是艺术品。

  我们再看他笔下的蝈蝈:这是均家营北地的蝈蝈儿,跟别地方的不一样!绿油油个儿大,肥嫩,大腿粗壮小腿长,腿上锯刺儿尖,跳得高,落地轻,更要紧的,是叫得欢实,促促促促,唧唧唧唧,声儿悠长,夜静时候,传出几里地!

  这里面有声音、有色彩、有形象,充满画面感,我觉得这就是文学性。小小说为什么能在文坛有一席之地,是什么让小小说成长、成熟,立于文学之林、小说一族?

  我想小小说首先是文学的。它有文学的面貌,文学的精神。它的面貌是指它有自身的文学元素,它有自身的结构,自身的韵律,自身的美学规律。有人说小小说是快餐,因为它可在短时间内被消遣、被消费。这说法在肯定它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同时,却给小小说蒙上了商品化的阴影。文学不是商品,小小说亦不是商品。快餐是一时之需,是生理的浅层次满足,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小小说是丰富的,它简洁,然而并不粗陋;小小说是深沉的,它通脱,然而并不肤浅;小小说是可以回味的,它短小,然而并不稍纵即逝;小小说是奇妙的,它稳重,然而并不墨守成规。

  文学性决定了小小说的艺术品质,文学性决定了小小说的艺术地位,文学性决定了小小说得以长足发展。小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文学性。

  范子平的《蝈蝈儿张》以工笔形式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小小说典型人物,我觉得这篇小说完全可以进入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档案,这个人物可以进入小小说的人物画廊。

  小说的结尾,作者将这个人物的传奇性推向了极致:那天夜晚,蝈蝈儿张先入睡了,老伴儿忽然听见床边响起蝈蝈儿的叫声,还不是一个,有的细长,有的沙哑,促促促促,唧唧唧唧,叫得特别有韵味。老伴惊喜地喊:“他爹,咱家来蝈蝈儿了,你听!”话音刚落,忽然发现,那蝈蝈儿声响正是从蝈蝈儿张口中出来的。蝈蝈儿张微笑着戳着嘴,流出的声音绵绵不绝。

  在这里,人物与他的所爱合为一体了,其实也就是人物与意象浑然一体了,那么就有一种大美呈现了:万物共生,万物共存,天地相连,境界开阔。

  受《蝈蝈儿张》的启发,我想称范子平先生为“小小说范”。这样的范让人刮目相看。范子平的小说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作家自己的思考,对庸常的生活进行反思,使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深度。试举一例:《鹅老师粒粒》这篇小说,写里力老师故意拖延时间,不让学生们去救根本不可能扑灭的山火,传达了一种生命至上的现代理念,它有别于“集体”的声音,有别到某种意识形态。范子平《欧文的试验》《上大学去》《别墅的力量》等都体现了作家独立思考的精神。

  足够的警觉和反省,让我们的作品变得沉甸甸,而不是轻飘飘。任何肤浅的东西都是写作的敌人。起点高,才能俯瞰生存的土地;在小水洼里玩耍,是不可能看到湖泊的。海德格尔说:思考最深之物,爱最富生命之物,这才是好作家要做到的。我感觉范子平的小小说做到了。小小说范,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