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也应有自己的天气预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赵长春(新乡市)
一次次的大风、大雪、大降温的预报后,果然风雪来临。是夜半起的大风,仿佛为了印证预报的准确,听得见雪粒扑在窗上的脆响。
一早,厨房的窗外不再有那几只熟悉的小鸟。往常,它们很准时,在对面的树枝上等着,等我把鸡蛋黄(遵医嘱,不让吃)放在燃气入口的管道上,小鸟就飞过来,很灵巧地衔走,飞到我看不到的地方去品尝。
现在,没有小鸟,只有湿漉漉的树枝,以铅色的天空为背景,映衬着大朵大朵的雪花。温度还高,地面上雨水、雪花交融,开始了流淌。这是城市的地面,完全硬化了,水渗不下去。不由想起雪花覆盖的地面,走上去的柔响。所以,顾不得风寒,我还是走进那片林子,湿漉漉的树叶、泥地,几株还保持着青翠的野菜,风吹过,有着不同于晴日的清新。我不觉打了几个喷嚏,看向天空,有小鸟恰好飞过。
走进林子,想亲近泥土的同时,更想听听鸟鸣,看看鸟窝。
鸟窝是大地仰望天空的眼睛,为了看得清楚,就置放在树上。在秋天、冬天,鸟窝特别明显。在枝头,或高或低,一捧、一团,如树的一枚痣,很明显。看鸟窝,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儿,透着灵性。小鸟好像也喜欢比邻而居,挨着的树,或者同一棵树上,垒窝。
我喜欢称鸟窝为鸟窝,而不是鸟巢。窝,更有情谊,更有一种温暖的质感。比如狗窝、鸡窝、猫窝。巢呢,就是形容其性状和作用,没有体现应有的庇护、安全、温馨情怀。
这是我的一种固执,包括对于小鸟筑巢,我觉得还是故乡袁店河的表达给力:垒窝。比较于人类的盖房子,小鸟的窝是垒出来的。或者用树枝,或者用泥巴,窝底铺垫着软和的东西,羽毛、棉絮、芦花,包括一些花的细绒。小鸟有着很敏锐的大脑,喙很精巧,选准一处适宜的地方,叨回一根根树枝,长短、粗细、圆方,很有谱。包括小鸟在河边的湿地啄取泥巴,都有着建筑大工的水平。
我这样的结论,来自我的近距离观察经历,因为我破坏过鸟窝。当年,一个鸟窝是很好的一架柴。站在树下,看上去鸟窝很小,弄下来,可以装满一篮子。都是干透的细木棍儿,烧锅,真好。不好的是,我会被那些小鸟记仇,就在我出门时,忽然一阵风,头皮发凉,一只小鸟,如箭俯冲下来,猛啄咬我的头发、耳朵!至少,那几天,它们就在你家院子周围,哇啦哇啦地叫,用你不懂的鸟语,但语感上绝对是愤怒,对你声讨!
万物有灵啊,不可造次。如同我现在厨房窗口的投喂,有的小鸟,就立在窗棂,咕噜着水汪汪的眼睛,看我剥鸡蛋皮,知道我会放置蛋黄,一点儿也不想着我会有坏心眼......
看鸟窝,最好到乡下去,到乡下的河边、山坡处,树多,鸟窝也特别多。有的树上能有三四个,俗称三棚楼或四棚楼。当年,乡下小鸟多,有各种小鸟,有很多小鸟就住在檐下,就在墙洞中。现在,都成了水泥墙,我不知道,故乡的小鸟都去哪儿住了?
我感谢我现在客居的单位。树多、水多、鸟多,鸟声也多。如果用量词来描述鸟鸣,我觉得最恰当的是“粒”字:一粒一粒的鸟鸣,连续起来,一阵婉转。在林下,不须努力,心就静了下来,自觉地成为一个倾听者。有一种说法,叫“树洞”情绪。我觉得也有可能,这里,草木有情,可以彼此倾听、感受,互相安慰。
在树下,仰望树,看着看着,树叶子会动,树枝会动,水流无声,正在树中上行。这种倾听,可以释放、舒缓情绪,特别是听到那些开心的鸟鸣,它们一定也在聊着鸟事。它们也一定有自己的天气预报系统,也得商量备食、垒窝,好过寒冬。如我们的小打算,人间小烟火。
前两天,趁天好,出了白菜、萝卜,剜了一把菠菜、芫荽,还把嫩乎乎的红萝卜缨子割了一大把......我是个小农主义者,我喜欢存着这些,在厨房里、阳台上。这样,听着风声,心安。
我祝愿那些小鸟,在自己的窝里,也很安然。
它们,不,她们,会不会收到我的问候?
至少,她们也有彼此的问候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