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影响身高?哪些情况要看医生?
避开误区 科学长高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据媒体报道,杭州一男孩在其10岁时,骨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骨龄相对实际年龄落后了2年以上。当时医生建议进行生长激素激发实验和全面检查,但他的父母拒绝了这些建议,而是听信各种偏方,如吃鹅肉、海参、田七等进补的食物和药材。没想到,今年已14岁的男孩近半年几乎没怎么长个,经检查发现骨龄已成熟。这就意味着他的身高将定格在160厘米,而按照遗传身高,他的正常身高范围应该是在168厘米到178厘米之间。本市育儿专家高凌提示,家长们都很关注孩子的身高,但在“长高”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家长面对孩子的身高问题,要理性对待,不要盲目相信偏方,要避开误区,如果发现孩子长个缓慢,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误区一】父母高孩子不会矮,父母矮孩子也矮
实际上,孩子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遗传、环境、营养、疾病等,其中遗传因素占70%左右。子女的身高确实受到父母身高的影响,但也会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侏儒症、呆小症、垂体肿瘤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孩子长不高。又比如长期营养不良,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仅通过父母的身高去判断孩子的身高,结果并不完全准确。
【误区二】孩子矮是晚长
这是不少家长的认知。俗话说的“晚长”,也叫做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但并不是普遍现象,这类孩子一般生长发育在正常范围,只是比同龄孩子慢一些,且不伴有其他疾病。如果孩子个子矮,不能盲目认为孩子是晚长,特别是如果发现孩子身高长期低于同龄儿童,就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科学的评估。如果抱着错误的认知盲目等待,有可能错过早发现、早干预的时机。
【误区三】打生长激素孩子就能长高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长高,一到医院就要求给孩子打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使用是有严格适应症的,盲目使用会导致孩子出现糖代谢紊乱引发高血糖,或者发生颅高压引起头痛,以及出现脊柱侧弯等情况。只有经过医生评估、确诊后确实需要,才能使用生长激素来改善孩子的身高,获得好的效果。
【误区四】为追求长高盲目吃补药“增高药”
让孩子长期进补药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高生长速度,但这是以骨龄快速增长、缩短生长期为代价的。有些孩子的骨骺线会提前闭合,不再长个。而且一些偏方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长期使用会给孩子带来其他不良影响。而一些所谓的“增高药”,使用后短期内可能会看到生长加快,实际也是加快了发育速度,缩短生长期,导致孩子早熟甚至停止长个。
帮助孩子科学长个,首先要增加户外运动,这样有利于自身生长激素分泌,促进身高增长。每天保持30至40分钟运动。最好是纵向运动,如跳绳、摸高跳、游泳等。生长激素会在夜间深睡眠后分泌增加,所以孩子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支持,但并非越多越好,家长们应该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避免过度补充某些营养素或药物,让孩子健康成长。 据《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