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
全力推进浙江“千万工程”的新乡实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崇科 侯力木 牛科
2022年以来,新乡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眼民生所需、群众所盼,创新实施以农村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整治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三通一规范”工程,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三通一规范”。国家乡村振兴局对新乡市的做法给予肯定。
2023年7月,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新调研时指出,“三通一规范”是浙江“千万工程”的河南实践。在工作推进中,新乡坚持创新模式、创新路径,实现了“四个转变”。
注重规划引领,推动“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
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规划引领是前提。过去规划多由第三方实施,村集体话语权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我市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坚持“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充分尊重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流程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好规划设计。在规划过程中,采取“镇村策划、村民细化”模式,统筹群众建房、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用地需求,编制接地气、可承受、能实施的规划,做到既符合群众意愿,又为乡村建设发展留足空间。
注重模式创新,推动“财政主投”向“多方筹措”转变。
改变乡村面貌,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模式,基层财力较为紧张。我市通过向上争取一点、资金整合一点、财政奖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七个一点”投融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现实问题。同时,创新采取“县级统筹、集体议价、集中采购”模式,按照“质量可靠、成本低廉、运距合理”原则,由县级平台统一采购,提供价低质优的原材料,着力降低成本,有力保障项目建设,做到“财政可承受、群众得实惠、模式可推广”。
注重共建共享,推动“要我建设”向“我要建设”转变。
群众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三通一规范”工程要做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我市结合“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持续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三通一规范”设计、建设、管护全过程,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内生动力,有效凝聚了干群合力。前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与群众一同制订“能看懂、接地气”的设计方案。中期建设阶段,由村集体主导,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专业施工队建设”模式,加快推动工程建设,并由村“两委”和群众义务监督员全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后期管护阶段,在压实县级政府主导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的基础上,将设施后期运维管护职责移交给乡村两级,采用党员责任区、街巷长制、门前三包、组建志愿服务队、设立维修资金等方式,做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确保设施管护有力、长久使用。
注重塑形铸魂,推动“单项突破”向“整体提升”转变。
我市坚持把“三通一规范”工程作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促进产业更加兴旺。以“三通一规范”建设为契机,大力改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整合盘活土地、房屋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仓储冷链、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集体经济稳定增长。去年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90%以上。二是促进党建更加有力。把“三通一规范”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的“试金石”,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去年以来,新乡成功创建“五星”支部96个,综合成绩位居全省前列、进入第一方阵。三是促进治理更加有效。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矛盾纠纷及时发现、有效化解,让农村社会既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全年村(社区)“三零”创建达标率为89.4%,高出省定年度目标9.4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8个、省级文明村镇77个,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