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让“老漂族”生活更安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带娃的“老漂族”
□策划 刘志松 记者 李蕊
现在社会中有很多漂泊的群体,比如北漂、上漂......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漂泊群体——“老漂族”。他们也叫“随迁老人”,是指那些离开故土、跟随子女、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这个群体属于家庭结构中的长辈,年龄一般在50岁—70岁之间。和年轻人到异地打拼不同的是,他们的漂泊相对来说是被动的,因为他们不是为赚钱而来,而是因为一些现实原因做出的无奈之举。那么他们在异乡生活真的能入乡随俗吗?
【坚强后盾】为支持子女而来
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在市区的各个游园广场,随处可见带着孩子玩耍晒太阳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有些彼此熟络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只能以“糖糖奶奶”、“汉堡姥姥”、“嘟嘟爷爷”、“艾米姥爷”等相称,这才是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的“社交身份”。
“洋洋奶奶”是63岁的王阿姨的又一个称呼。王阿姨老家在东北农村,为了带孙女、孙子,她和老伴儿来到我市已经7年了。7年里,他们带大了孙女,又迎来了孙子。现在老两口分工明确,王阿姨负责带孙子及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老伴儿负责接送孙女上下学及食材采买。
“儿子、儿媳工作都比较忙,为了他们的小家庭,我们要做他们的坚强后盾。”操着浓重东北口音的王阿姨说,儿子大学毕业一路打拼,从农村奋斗到城市,从买房、结婚、生子,到站稳脚跟,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作为父母,要尽自己所能鼎力相助。
“对,对,孩子们都压力大,不容易,我们能帮一把是一把。”一旁的“年糕姥姥”赞同地说,外孙女小,女儿、女婿要工作,亲家身体不好,不具备带娃能力,所以只能自己扛起这个“重任”,好在女婿对自己也很好,这也让她感到很欣慰。
【老有所养】为自己养老而来
一些“老漂族”进城是为了给子女照看孩子,那么还有一部分“老漂族”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老家在信阳的张阿姨今年72岁,只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来到我市工作,后又在我市结婚成家。5年前,儿子将张阿姨接到了身边,“老伴儿已经去世,我年纪大了,一个人生活在老家,儿子不放心。”张阿姨说,这也是实际情况,想起老伴儿生病那段时间,自己独自一个人照顾,虽然很累,但是好歹还有个老伴儿,现在没了老伴儿,万一自己哪天生病了,身边连个人都没有,所以思虑再三,她还是决定听从儿子的安排,来到儿子家,和儿子一起生活。
相比张阿姨,吕先生有些“未雨绸缪”了。今年65岁的吕先生老家在西宁,他唯一的女儿远嫁我市。10年前,女儿谈婚论嫁时,吕先生就为自己谋划好了晚年。他和老伴儿拿出多年的积蓄,为女儿在我市购置了一套住房,作为女儿的婚前财产。
“我们就一个女儿,老了肯定是要‘投奔’女儿,所以我们出资买房,名义上是给女儿买,实际也是为自己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吕先生说,这样也不用给女儿、女婿增加负担。
【各有苦衷】每个“老漂族”遇到的问题都不同
有资料显示,在“随迁老人”中,专门为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特别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比例更高。可是不管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人到晚年还要“背井离乡”,其中的冷暖滋味只有“老漂族”自己知道。
为了照看外孙女,60岁的尚阿姨和老伴儿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成了眼下最流行的“周末夫妻”。
“我和老伴儿结婚后就没分开过,可现在却‘两地分居’。”尚阿姨说,她家和闺女家分属两个相邻的城市,坐车也就个把小时的时间,她每周日晚上来到闺女家帮助带娃,一直到周五晚上待女儿、女婿下班后,她才坐最后一班车回自己家,与老伴儿团聚过周末。
“我在儿子家感觉就是个外人。”58岁的于英说,自己和儿媳在教育孩子上有些不同,每每与儿媳产生分歧时,她去找儿子“倾诉”,儿子明确表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听儿媳的。
此外,于英很少参加儿子的家庭活动。起初,儿子、儿媳出门逛街或外出就餐喊她去,她去了几次,发现自己很难融进儿子一家三口中,比如逛街,她就像“跟班”,帮孩子拿着东西,跟在儿子一家身后。吃饭的时候,虽然儿子、儿媳也询问过她“喜欢吃什么,让她点菜”,可是由于她不好意思,通常就回答“随意,都行”。
几次过后,于英就觉得没意思,还不如不去。后来,儿子、儿媳再喊她逛街,她就拒绝。时间长了,儿子、儿媳也就不再喊她去逛街。
对于于英的“遭遇”,朱阿姨感同身受。朱阿姨说,她在儿子家带娃,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那就是“装聋作哑”,不该知道的事情,听见了也当没听见,不该说的话,绝对不多说一句话。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她就是家中的保姆、执行命令的“机器”。
如果说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不用计较,那么最让“老漂族”挂心的就是自己的就医买药问题。
“我每次来闺女家,都要带上足够的药,而且我最怕的就是在闺女家生病。”谢阿姨说,她和亲家轮流带娃,三个月轮换一次,每次轮到她带娃时,她就在家里买够足够的药带上,因为她患高血压多年,需要天天服药。【多方协同】
还“老漂族”美好晚年
“是‘漂’在城市还是‘空巢’在家?在纠结与彷徨中,他们还是坚定地成为了那些奋斗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们最坚强的后盾。即使头发花白,也依然想要去托起孙辈,就像过去他们曾拼尽全力托起子女一样。”市社会工作联合会负责人纪文晓说,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庞大的随迁老人成为社会亟需关注的群体。随迁老人的日益增多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说,微观层面来看,随迁老人的出现源于家庭关系的紧密和代际之间的依赖;中观层面来看,它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宏观层面来看,它是社会变迁和人口老龄化的产物。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中将会享受更有品质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来看,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甚至是气候方面的差异,老人的日常生活起了变化,变得陌生,导致其生活不适应,幸福感降低。
其实,要想提升随迁老人身处异乡的幸福感,可以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从多维度着手。在家庭环境方面,老人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子女们要多包容和体谅,相互之间缩小代沟,同时对家庭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家务共担,让老年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走出家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环境方面,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到随迁老人群体,关注老年人爱好,关注其心理健康,可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及教育活动室,以及完善文娱活动,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随迁老人的首要问题就是医疗健康,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异地就医辐射范围更广,简化报销流程,使用更方便,公共服务的同城一致待遇,智慧助老平台共享,防止因户籍问题产生各种不便,让惠老政策更具包容性。此外,还要在养老和托幼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强化社会的养老和婴幼儿抚育。
让“老漂族”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够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构建起一座座幸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