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读与逛读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赵长春(新乡市)

  喜欢读书。

  越来越喜欢这一习惯:临睡前,读会儿书。

  习惯成自然。印象中,识字以来,就喜欢夜读。当年的月光下,都能读书。月光下真的能看清字的。在乡下,月朗星稀,我骑在院门口的楝树上,捧书倚读。尤其是秋日的夜晚,读到露凉,读到父母喊我下来。然后,油灯下,一桌,一椅,一书,也可享受。

  就这么地走来,晚上读书成了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久而久之成了自然。无论在家,还是出门;无论山间村落,还是繁华都市,熄灯睡觉前,总得读几页书。如果行囊里没有书,就在所游的地方,买上一本。有意思的是,这样到手的书,在行程的晚间,一页页地看,效果、效率都好。

  比较曾经的夜读,是珍惜光阴的疯狂:一本喜欢的好书到手,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就是为了阅读的酣畅淋漓,没有更深层的感悟。现在的感觉是睡读:睡前,靠坐床头,随便翻书,而多了份况味,是一种品读。没有压力,只需喜欢。

  读书好啊!全媒体时代,听读,视读,形式多样。我还是喜欢纸质阅读。千百年来,所有的文明、文化等精神成果,书籍这一介质是最好的承载。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特别是我这样的年龄,想读完天下好书。因此,忙碌一天后,关闭手机,不看电视,在自己积存的书面前逡巡不已后,相中一册,宽衣上床,开始睡读。

  读书真好。有书读真好。如此爱读,是因为曾经无书可读。当年,一张旧报,就能读上几天,如视珍宝。如今,案头,饭桌,厕间,都有书。而睡前读书,没有功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翻开,就是书香。可坐可躺,惬意得很。总是说书中有颜如玉、黄金屋。我的感觉是恬淡,宁静,平和。

  能到手上的书,都有着极深的缘分。有的书,甚至下架到了打折书中。可是,偶然走过,我们就对了脾气。虽然有些污损,依然叫我中意,于是就有了这睡读的缘分。书如人,也有缘,等着,和被等着。有的书,可能一辈子也等不到,就此错过。如那年在外地的一家国书店,一本好的旧书,我摩挲多时后,放下,想着晚上再来逛,买别的书时一起带走。结果旅程临时变动,就此别过,一晃经年。不知道那本书会随了谁,被谁喜欢?

  读纸质书,有种营养,可以慰藉不停地看万物而累了一天的眼睛,从而多份鲜润明亮。包括心灵,终于可以在夜深的时候,随着人静而静,而在文字的海洋里沐浴一番。好的书,好的文字,就是一场小夜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润泽心田啊!

  睡读,是让心情沉稳安静的好方法。读着读着,会觉得万物的美好。不好的那些人与事,我会原谅、宽容。就忘记了又老去的那一点,就觉得今天的充实。我会告诉自己,要永远保持善良,因为有人会借着我的善良走出绝望!也因为善良,我会在夜读中,安然地入眠,没有不安。

  读书能让我们安静下来。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有图书室了,很简陋,只有几排书。每当心烦的时候,去里面看看,抚摸一下那些书,就好了。后来,读大学,图书馆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如今,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到书店去,走在一排排书中,如同“逛”看各种喜欢的事物。我把这种习惯,称为“逛读”,能让我心情平静。

  不信,大家可以试试:隔一段时间,整理一下你的小书房,把书分类、标号,拥有的书,读完的书,想读的书......如此就很开心、幸福。与古人相比,读书条件好多了。

  古人读书,讲究多。有“三上”之说,指的是“马上、枕上、厕上”,即抓住一切时机来读书,不浪费一寸光阴。还有“三余”之说,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都是读书者应该好好把握的好时光。叫人感动。

  更有甚者的“三余”,是早晨起来是夜晚的剩余,夜间小坐是白日的剩余,中午小睡则是应酬人事的剩余。这一天的“三余”时间,也应该用来好好读书。

  叫我说,人过中年,也有“三余”:余某不才,余生,余书读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