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方奥旗(周口市)
记忆中,乡间的午后或夜晚,偶尔会因为乡戏的存在而打破原有的宁静。
那时候,乡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不算太好的年头。乡间的人,不习惯于现在流行的饭后散步和跳广场舞,大多是在一天的劳作之后,男人抽上一袋旱烟,女人做上一会儿家务便吹灭了煤油灯早早地睡下。乡间的夜晚常常是寂静的,没有什么所谓的夜生活,晚上七八点钟,整个村子基本便没有了声息,只能听到几声零星的狗吠声。
乡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虽然不多,没有现如今流行的金曲和热舞,但却有一种村民都喜闻乐见的东西——农家戏。所谓的农家戏,指的就是流行于中原一带的河南豫剧和我们地方特色的周口越调以及道情戏,用当地的话说,唱农家戏的来了叫做“唱大戏的来了”。下乡唱戏的通常是县里或市里来的剧团或戏班子,是花钱请来的,一般是赶上特别的日子或者谁家有红白事会请上戏班子唱上几场,有的家里阔绰的,甚至会请上剧团连唱几天大戏。有时候为了能够听上戏,村子里的人也会一起凑些钱请戏班子来唱上几天。
我姥姥家的村子,每年农历七月初二都是会准时开唱大戏的,通常一唱就是七八天。每年临近农历七月初二,村子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大家见了面问的第一句也不再是吃了吗,而是今年有戏吗?唱的啥戏?直至现在,我都一度在思考,我们常说的“有戏”和“没戏”是不是就是从此而来。
村子里人之所以如此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组织一场连唱几天的大戏并不容易,不但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有不少的财力。每年快要到农历七月初二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便开始议论纷纷,很多的时候大家似乎都不太抱很大的希望,在谈话结束的时候会说上一句:“看来今年又没戏了。”也许这是村民的一种智慧,叫“不抱大希望,不失大望。”虽然每次大家都是抱着不太看好的态度,但每年村里的人都不会失望,大戏常常是如约而至。
村子里唱大戏,这是一件大事,平常安静的村子会在这段时间变得喧嚣起来。戏台在搭建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去看热闹。一些小商贩会提前来踩好点,占据有利地形,清理好将要摆摊地方的垃圾和杂草,只等着在唱大戏的期间狠狠地赚上一笔,以此来补贴家用。
大戏开唱了。开唱伊始,大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势。之后,随着二胡、弦子等乐器的响起,大戏拉开了帷幕。爱看戏的老戏迷们提早就骑着自行车或蹬着三轮车来到了现场,有的坐在自己带来的小马扎上,有的就坐在自己的三轮车上,在戏台前“安营扎寨”。随着演员的登场,大戏才算是正式开唱。乡戏经常演唱的曲目有《穆桂英挂帅》《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秦雪梅吊孝》等,这些都是乡村大戏的一些经典曲目。因为听得多了,耳熟能详,村子里有些唱功底子的,无师自通,闲暇时就喜欢在无人的旷野上尽情地吼上几嗓子。
村里唱大戏,这是乡间为数不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一个村子里唱戏,会把周边村庄的村民都吸引过来。乡戏一般白天唱,有的时候晚上也会唱,在晚间唱的戏,叫“夜戏”。晚上唱戏,也许有了夜幕作为大背景,气氛显得比白天要热闹许多。大人们在认真听戏,小孩子则是围着戏台疯跑,玩捉迷藏。有些胆大的孩子还常常爬上流动舞台车,去后台看看那些唱戏的演员们如何进行装扮的。有的更胆大,喜欢扒着舞台沿看台上的演员表演。小孩子因为年纪的原因,根本也看不懂戏,只是凑个热闹,但一个不小心,扒着舞台沿的便被唱戏演员的高帮鞋给结结实实地踩到了手指,不免疼得龇牙咧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如今村里唱乡戏变得越来越少了,然而,对于那个文化娱乐活动并不算太富足的时期,乡戏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精神消遣和享受。
小时候的我,听不懂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发地发现,我深爱着这个东西。我时常会下载一些戏曲听听。我的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句——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殿角下吓坏了王的驸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