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琛:卫河新“纤夫”痴迷小样船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琛向记者介绍他制作的小样船

□记者刘志松实习生张俪海

  今年70岁的杨琛从小在卫河边长大,50年制作了500多艘小样船(也称船模),样式有官船、商船、渡船、渔船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这么多小样船是在露天的小棚里完成的。

  杨琛曾经在滨河小学上学,同学中就有不少是船民的后代。他经常与小朋友一起坐在卫河边,听船民们讲卫河跑船的故事,遥想当年卫河上漕运的盛况。

  开始学习制作小样船的时候,没有图纸,他就照着卫河里的船比葫芦画瓢;没有材料,他就到竹编社拾人家废弃的边角料;没有工具,就到修船爷爷那里借。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琛造出来的小样船受到了老师的夸奖。从此,他造小样船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为了获取更加精准的数据,最大限度还原卫河船只的真实面貌,他不断搜集相关资料。杨琛曾经沿着卫河到山东德州、临清,以及天津的造船厂旧址去考察。在探索中,他发现卫河的船与其他的内陆船不同。杨琛告诉记者,由于卫河新乡段弯比较多,船只多为漕船,船只较长,在过弯时就比较麻烦,于是就出现了双漕船,船体可以分开,中间用铰链连接,这样过弯时就顺畅多了。与南方的桥不同,卫河新乡段的桥洞较矮,船民们就制作出可以放倒的桅杆,顺利解决了通过桥梁的问题。

  在50年制作小样船的实践中,杨琛对卫河、“卫船”的认识、感情也在一步步加深。他要向人们展示“卫船”过往的风采,并把小样船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这个信念像纤绳一样套在了杨琛的肩上,一拉就是几十年。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牧野区群艺馆特意为杨琛开辟了“卫船”非遗展示厅;新乡市铁一中为他建立了卫河“船”说博物馆。不少学校、社区、企业纷纷邀请他做卫河“船”说报告。

  “这艘小火轮是根据著名摄影家牛子祥的照片制作的;这艘商船是用红椿木制作的,历时3个月;这是双层战船;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现代化挖泥船,曾经在卫河新乡段清淤。”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说起有些小样船制作的材质、时间、特征,以及背后的故事,杨琛仍然如数家珍。

  杨琛表示,卫河是新乡的母亲河,卫河漕运促进了新乡的发展与繁荣。卫河故事需要有人讲,“卫船”的精髓需要有人传承。作为土生土长的新乡人,他有责任让卫河小样船的制作技术发扬光大,这个“纤”他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