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晚报》——我心中的一汪泉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翼(新乡市)
历史若如长河,人生便似细流。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做源,细流也能洒脱深邃、鲜活丰盈。
我是多年后,才悟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汪泉水,竟来自大学时的那个暑假。
大二,我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平原晚报》见习,跟随的是吴孝清记者。孝清老师寡言又专注,细致又耐心。一个月里,我跟随他采访、写稿、改稿,有时会为了一个数据、一个名称,反复打电话,到处查资料;有时会为了赶一篇稿子,耽误了吃饭,熬到了夜深;更有时,会因为接触到的人和事,与我分享感动和思考,提升我的人生阅历。
那段时间,我在记者部见到了记者们的忙碌和敬业,看到了他们的不易和心酸,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荣耀和收获。虽心有羡慕和心疼,但也未敢有更大想象,仅当作一次体验式经历而已。殊不知,正是那时,一汪清澈的泉水已在我心间流淌,并对我今后的人生有了深远影响,只是当时我却未知。
后来,我返校继续完成学业,这段经历亦被记忆尘封。直到我在异乡工作后的第三年,这汪清泉才倏地展现面目。
一天,我的领导告诉我,机关打算调我去干宣传工作。我一脸蒙圈。一是我专业不对口;二是仅有的报社实习经历,我从未提起过。领导答疑,可能是因为你前不久的一次发言。
我这才记起,机关前段召集基层代表了解情况,我是其中一员。当时,我想好向机关反映情况后,脑中忽然闪现出在《平原晚报》实习的经历。于是,像实习时给新闻稿件起标题一样,别出心裁地给罗列的三种基层现象各起了一个标题。至今,我仍记得,分别是:“计算机”成了“游戏机”;“取款机”成了“查款机”;“班务柜”成了“杂务柜”。
就因为三个工整对仗的标题,开始了我十余年的宣传工作。那一汪新闻工作者敏锐、敬业、实干的泉水,从此在我的职业生涯奔走流淌。
其间,我利用假期返乡,又结识了晚报的刘志松等老师,不仅加深了对这份报纸的认识,更开始与这份报纸一生的缘分。
《平原晚报》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服务民生。我经常读着她,就像看到我的父老乡亲、街坊邻居;她也会细细听我说,就像她是我的头脑心脏、手脚四肢。
有一回,我和志松老师等人并肩而行。前方,一个井盖没有盖严实,别人提醒我别踩上。大家动手盖好井盖后,志松老师若有所思、嘴里喃喃:“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危险啊!”几天后,一个名为“寻找百姓身边的危险”的栏目在《平原晚报》开篇,一组组事关百姓生活的文章被采写出,并推动了相关部门及时改善。
那些年,我虽身处他乡,却一直通过关注《平原晚报》来了解家乡变化、社情民生。看不到纸质版,我就看电子版;没有时间完整阅读,我就坚持重点浏览。这汪我心中的泉,既带给我坚韧和力量,也带给我温暖和热爱。
至今,我已至不惑,也返乡工作有七个多年头,《平原晚报》始终是我坚持订阅的一份报纸。这汪心泉,指引了我的人生之路,走向清晰、深刻;这汪心泉,浇灌了我的心灵,使我时常感到充实丰盈;这汪心泉,滋养了我的精神,总是对外界和他人报以善良和真诚。
与《平原晚报》之缘,成就了我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