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宣城秋末三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子久(长垣市)
一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少年时代就把李白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记在了心里,总也不忘。
敬亭山在哪儿?桃花潭在哪儿?没有认真去想过。
10月中旬的一天,忽然接到上级通知,而且是新乡市文联罗主席亲自通知,要求11月初到安徽宣城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高研班和经验交流会,河南省、市、县、乡四级七八个单位参加,机会很难得。
为什么是在安徽宣城呢?
宣城市文联工作人员王起林老师提前几天就开始联系,人未至,已经感受到了宣城人的热情。加微信,把宣城的宣传片发给我,让我对宣城有个初步了解。一看宣传片,自然风光、文化人文等和谐交融,高端大气。
准备了一下,我就和孟岗镇文联主席王耀博按时踏上了去宣城的征途。拼车到郑州东站,乘高铁,在高铁上吃了午饭,味道还不错。高铁工作人员热情大方,服务很到位。从郑州经信阳到武汉,过长江、芜湖,三个半小时就到了宣城。沿途风光旖旎,比走马观花更快的速度,除了小憩一会儿,一路观看高铁外闪过的风景。
一下高铁就看到了接站人员,高举醒目的牌子,接站的几位老师,都是当地的艺术家,忽然就想起了宣传片里王起林老师的优美唱腔......
住宣城宾馆,干净整洁,服务周到,自助餐,和家乡口味差别不算很大,算得上美味佳肴。
中国文联、安徽省文联、宣城市文联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安排非常具体详细,时时处处为参会人员着想。
下午到河南省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陈花容主席处报到,省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张老师没介绍陈主席太多,我一想,花容月貌,应该是个资深“美女”领导。
在房间见到了陈主席,原来对陈主席不太了解,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妥妥的大帅哥。回来一翻资料,书法名家,二十五六岁就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一等奖,而且在结婚当天接到中国书协通知,获得了书法最高奖。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陈花容先生既是书法名家,又是省文联领导,很好接触,和蔼可亲,很接地气。
培训、交流活动,隆重而热烈,中国文联领导刘海阔、安徽省文联领导、宣城市委领导、宣城市文联领导出席开幕式,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河南、山东、山西七个省文联相关负责人和先进县市乡村文联代表参加。
开班式简短但含金量很高,培训结束以后,各省市代表交流发言,中国文联领导刘海阔不辞辛劳,成绩、方法、不足,哪些需要提高的,哪些需要改进的一一点评,工作认真敬业,一丝不苟。
中午吃过饭,大家都要到房间午休一会儿。一出电梯,看到宣城市文联主席潘丽华召集几个骨干,在大堂一隅开碰头会,检查哪个环节是不是出问题、有漏洞,“拾遗补缺”,承办方是很辛苦的,不知道忙了多少个日夜,午休也顾不上......这些温暖的瞬间总是让人难忘。
参观宣州区水东镇“文艺六进”,在水东古镇看到了皮影戏,把记忆拉回到几十年前的豫北农村,皮影戏深深植入脑海深处。前边看皮影戏,后台看老师如何表演,比小时候看皮影戏更有韵味和内涵,精彩纷呈,美轮美奂。参观了木雕工厂,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这些高档艺术品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古镇、深巷、古色古香的店铺、青石板路,有多少历史和故事被掩藏。历经千年,保存这样完好的古镇,实不多见,文化的传承和魅力穿越时空......
“时代风尚·魅力宣城”文艺演出,让我这个喝黄河水长大的中原人,真正领略了徽派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
来到宣城,我才知道,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桃花潭就在这里。因为喜欢诗歌,写现代诗,写古体诗,对诗歌情有独钟。
敬亭山和桃花潭让我和同行者兴致盎然。李白一生到敬亭山七次,其堂弟李昭在宣城为官,盛邀李白前来,这为大诗人李白出行提供了诸多方便。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上学时不甚理解,觉得就是风光秀丽,与诗人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风景秀美多姿,茂林修竹,溪水潺潺,碧峰青翠,江南胜景之一。因为谢朓和李白的诗,和后来的白居易、叶清臣、黄庭坚、文天祥、石涛等文人追寻李谢的足迹,寄情抒怀,吟诵泼墨而闻名遐迩,“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寓居敬亭山多年,留下许多珍贵诗章。
敬亭山留下了1800首名家诗篇,被称为“江南诗山”一点儿不为过,后世对文化对诗歌的崇敬深入骨髓,融入生活,对文化遗产保护得非常好。敬亭山历代名家诗词石刻,亭台名联数不胜数,净化心灵,提高学养,让人观之赞叹,流连忘返。宣城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文化的根脉相承,文化的力量无穷,一代代英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李白独坐楼吟诵李白的诗,别有一番韵味和情愫,也许这是距离诗仙最近的心灵交流,后世顶礼膜拜,敬仰溢于言表。
宛陵湖清波荡漾,游人观赏拍照、休憩者甚多,一池明丽与灵秀,使敬亭山更增许多魅力。
敬亭山在宣城北郊,为宣城北边之屏障。站在山顶远眺,城市风光尽收眼底,青翠的茶园随一阶阶梯田通向山脚边沿,夕阳的光晕为敬亭山和宣城披上了七彩霓裳,人间仙境美如画,烟霞缱绻入画图。
山上两位老人用树枝穿着鱼在晾晒,一串串惹人眼馋,说是亲戚送的,老人家很淳朴,我们就买了一串,在夕阳的余晖下提鱼下山。山腰处正建的石涛艺术馆,青砖黛瓦,飞檐斗拱,为敬亭山又添一抹文化艺术的亮色。石涛是南明元宗之子,经历国破家亡的巨变,出家为僧,又称苦瓜和尚,在宣城广教寺15年,开创“宣城画派”,成为一代画坛巨匠。
下山找了一家小饭馆,俩人对坐饮酒,那鱼味道鲜美,山之精灵和酒香入五脏,找寻诗仙的韵脚,仙师在此,我必勤奋向学,努力写诗写文。
三
乘出租车去宣纸文化园,宣纸闻名遐迩,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一代代的读书人,到过没到过宣城泾县,都对宣纸情有独钟,泼墨耕耘,数十年甚至一生不离左右,努力成就梦想。
宣纸文化园依山傍水而建,匠心独运,书册式回廊穿行,水在楼的四周和中间蓄满,拾级登台临水而上。因为爱好书法,买两刀宣纸几支毛笔等让他们帮助寄回。在宣纸文化园这个生产宣纸的地方,心情愉悦。
去泾县桃花潭。出租车司机姓汪,世代在此地居住,我问他是不是汪伦的后人,他笑而不语。沿青弋江溯流而上,蜿蜒起伏,旖旎秋光,绵绵不断,湖光山色,美轮美奂。几次停车拍照,想把这美景留在心里梦里。
桃花潭是青弋江上游的一段,潭边鹅卵石遍布,潭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游过,自由徜徉。鱼儿好像并不怕人,把手伸入水中,鱼儿竟然啄你的手。因是深秋季节,并无十里桃花,有这十里秋光甚好。坐渡船不知不觉就到了对岸,上岸就到了桃花镇,寻找万家酒店。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沿青石板街,左拐右拐,一会儿就找到了万家酒店。店主很热情,非让品尝他们酿的酒。我问店主,是不是姓万,店主说姓万,这一带姓万的有很多。中午就在万家酒店就餐品酒,学一学酒仙。游客如织,或许很多是诗仙的仰慕者。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就成了桃花潭的“形象大使”,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汪伦的盛情邀请下乘舟到桃花潭做客,游玩桃花潭,饮酒作诗,不亦乐乎,留下了千古佳作。
吃过饭在桃花潭镇转了转,忽然就转到了桃花潭镇西岸的义门。城门楼上书两个大字“義门”,看墨迹颜筋柳骨,是古代留下的字迹。义门正对一条河,工人正在用石头修砌河岸,忽然灵光乍现,李白当年也许乘舟是从这条河到义门下船的。
李白曾在桃花潭游玩六七日,足见汪伦之盛情,桃花潭之胜景,李白汪伦友谊之深厚可见一斑。李白和汪伦的友情千古传颂,让人感叹。
是桃花潭成就了李白的佳作,还是李白成就了桃花潭的文化盛名,文化的穿透力无与伦比,穿越千年而熠熠生辉。
四
查济古镇有浓厚的徽派建筑风格,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而闻名,依山沿河而建,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一下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数百年前,街边店铺林立,市场繁荣,大都有古今名人题写的店名牌匾,游人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华写生第一村。
查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繁荣,中国各大美院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到此写生、创作,用画笔捕捉最美的风景和感悟,追梦、逐梦、圆梦,成名成家。许溪在村中穿行,沿阶而下,跌宕生姿,两岸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岑溪在村东流淌,水流淙淙,清且涟漪;石溪在北环绕村落,波光粼粼,源源不绝。许溪、岑溪、石溪三溪款款相约,在村中悠然交汇,真是一大奇观。三溪合奏,天籁雅乐。又如三位美丽的仙子降临查济,从此后代繁衍生息,越千年,烟火人家,文脉赓续,锦绣绵延。
游客、文化学者、诗人、画家、艺术家络绎不绝,画家带着一众弟子,描摹山水、溪流和古建筑群,抒写查济人家的诗意生活。
美院那些年轻的身影,是未来艺术殿堂的朝圣者,是山水间叮叮咚咚的艺术符号,更是查济最青翠的颜色。查济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诠释,对艺术的接纳和向往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查济财神庙石桥上,我请一位美院学生给我画一张人物速写,润一下笔,鼓励一下追求艺术的青年学子,画得好坏已不重要。
车票改签了两次,终于结束桃花潭镇的行程。山西的刘老师还是不愿走,我们只得就地分手。乘车到泾县高铁站,时间晚了没有直达高铁,只得乘高铁到合肥,再转乘快车到郑州,之后乘车到开封......
等车还要一两个小时,就在泾县高铁站的特产店看看,店主姓胡,叫胡平果,买点桑叶茶。看店里有装裱好的宣纸小品,我说想写几个字试试,她高兴地说,你要写字啊,写吧。我想写几幅字,付费以后带走。她看我写的字,夸赞说,写得好,写这几幅都留下吧。我心想,谬赞了吧。她喜欢书法,自己店里不忙时也练字,同道中人啊,我有点儿他乡遇到知音之感。宣城文化底蕴之厚重,从店主身上就能看到。
在宣城偶得几首小诗,有感而作,作为此行之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