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润泽牧野大地
10年累计供水11.8亿立方米220万人受益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跨干渠公路
□记者李文奇
“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沿线受水区1.85亿群众喝上‘南水’。作为沿线受水城市,新乡市已累计供水11.8亿立方米,生态补水1.4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220万人,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II类及以上标准。”这是12月9日,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通过媒体发布的一组数据。
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配套工程通水10周年的日子。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我市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对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重要作用。惠及我市220万城乡居民
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于丹江口水库,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全长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新乡段全长77.7公里,流经辉县市、凤泉区和卫辉市14个乡镇、99个村庄。新乡段工程于2007年6月开工建设,2013年11月工程完工,2014年12月通水运行。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共有4条供水管线,总长75.56公里,概算投资13.67亿元,向市区、辉县市、卫辉市、新乡县和获嘉县的9座受水水厂供水,惠及我市220万城乡居民。
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
“南水”水质软、水垢少,对于居民而言,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显著提升了生活品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辉县市、凤泉区等曾经水资源匮乏的县区,南水北调工程更是给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们告别了浑浊苦涩的地下水,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也减少了因水质问题引发的健康风险,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百泉,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美誉。前些年,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泉眼干涸,这里一度被当地居民戏称为“跑马场”。通过南水北调生态补水,百泉湖逐步恢复了生机。
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丹江水如同甘露般滋润着牧野大地,不仅解决了我市水资源短缺难题,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优质的丹江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支撑,吸引了更多产业项目落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心连心化工、白鹭化纤、九多肉多食品集团等行业名企成为用水大户,丹江水成为保障企业高效生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资源,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水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明显
南来之水,润泽北方。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浸润着沿线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还有力促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的向好与复苏。今年是我市南水北调生态补水的第7个年头,通过南水的不断滋润,市域范围内的大沙河、卫河、共产主义渠等河湖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明显,实现了水清湖绿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