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读对联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赵长春(新乡市)
喜欢读对联,读手写的对联。
这句话,有些费解。背景是,当年,对联基本手写。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对联得有人写,各村都有几个大写家。腊月二十八前后,这些大写家被尊为上宾,被邀请去家里写。
大门,屋门,内门,粮囤,米缸,槽头,鸡圈,水井,院内,门口,架子车,自行车,灶头,犁耙......凡与生活有关处,都有红红的对联贴到,以示喜庆。包括案板上方,得有个“刀刀如意”,床头上,得有个“身体健康”或者“身卧福地”......很讲究。
那时候,雪大,也多。日头正好着,雪花就飘落了。一场接一场,扫不及,干脆不扫。树枝,房头,井台,出外走动的人们,还有牲口,都披着雪,厚厚的,或静,或动。
雪下来,才像过年。一个个红灯笼,家家户户的红对联,映着雪地上的炮纸,红得红火,白得白润,真好。
那时候,书法课较为普及,小学四五年级开设,描红。我羡慕写一手好字的大写家,盼望自己也能写对联,就下功夫学书法。
每周一次的书法课,我学得认真,作业没少被圈红,很有些骄傲。每到春节,给我的语文老师当跟班,看他写对联,帮忙拉对子,打下手,试着写字......见我喜欢看字、写字,老师就教我写字。先是他写累的时候,让我写“福”“禄”“吉”“祥”,再写“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粮食满仓”“鸡鸭满圈”,后来就写“吉年上吉纳余庆,佳节多佳号长春”了。
不过,他最初教我的一个字是“永”,在清淡月光下的雪地上,他说“永字八法”,写好了这个字,就写好了一切字。
终于,我有了勇气动笔,给自家写对联,给本家族写对联。刚上班的时候,无牵无挂,春节一放假,早早回故乡,就为着写对联。字丑没啥,关键是胆大,喜欢,不怕谁说啥。
对联写了,贴了,再去读。与写时感觉不一样,很有一种成就感,读出自己的拙处,期待下一年的改进。读完自己的,逛转时看其他家的对联。走亲戚去,也不忘读人家写的对联。真好,我写的是字,人家写的是书法,是艺术。
特别是我老师写的,真好。祝福的美好,字体的舒展,结构的布局,很叫我受益。环境有限,视野有限,那算是我本初的读帖吧。
想写好字,真得读帖,有关点画、用笔、结构、细节,进行揣摩、观察、记忆、感悟,再临写。所以,我还集字,将有关报刊上发表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自己喜欢的,剪下来,贴好,厚厚的一大本......可惜的是,没有坚持下来,就丢了这份爱好。直到今天,看人家写字,还是心有所念,但是绝无勇气拿笔,闻着墨香,心中暗叹!
不过,我还是喜欢春节期间读对联。正月里,闲走,读对联。虽然现在大多是印刷的对联,但是仍有一些人,自觉坚守着优秀传统文化,执着地买纸、裁纸、执笔、蘸墨,点横竖撇捺,写好一副副自创的对联,贴在自家门口,给我精神上的慰藉。如一位老夫子,夫妻双双皆本命年,自拟的对联很洒脱:一对夫妻同年同月生,两条小龙欢庆本命年。拟联虽不工整,但表达舒畅。
在县城里,读到一副对联:坚持打拳走路揉肚子,继续喝水吃菜晒太阳。赫然入目,动我心弦。这一家,绝对有故事。我感觉,言为心声,直抒胸臆,毫不做作!
一家书店的对联,也是我今年读到的难忘之联:花钱嗜烟酒伤身泯志,节资购图书启慧益身。可谓用心良苦,但略显朴拙。我觉得如果下联的“身”为“心”,会更好些。
今年,还看到一副为鸟巢而做的对联,手写,高贴,还有一“福”字,足见户主的护生心厚。老理上讲,燕子在谁家筑巢,说明这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