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呈明:斗室八九平村史千万言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茹呈明向记者讲述《小朱庄村志》编撰过程中的故事

□记者刘志松通讯员郑国敏杨柳

  听说牧野区牧野镇有位热爱文化传承的老党员茹呈明,2月19日,记者专程来到他工作的地方——小朱庄村农家书屋采访。

  书屋不大,八九平方米的样子,三面墙摆放的都是书柜,书籍分门别类摆放整齐。门口一张办公桌前,一位白发老者正在伏案翻阅史料,桌上放着一副老花镜,一枚放大镜。说明来意后,老人招呼记者坐下,案头上一本封面发黄、纸张发皱的《小朱庄村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话题也就从这本村志开始。

  “2021年7月下暴雨,虽然书屋在戏台上,比村里的路面高出一米多,但还是进水了,书柜下面两格书都被水泡了,《小朱庄村志》就放在最下一层,后来想了许多办法,重压挤、冰箱冻、太阳晒,也没弄平整,许多书页都粘在了一起,真是可惜。”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农家书屋管理员对书籍的挚爱,更何况还是他呕心沥血主编的小朱庄村的第一部村志。

  据介绍,村志编撰工作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时村里接到乡政府通知,要求把村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风俗习惯等材料进行整理并以文字形式进行上报。村干部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村里的“文化人”茹呈明。自此,博物馆的展览厅中、图书馆的借阅台前、档案馆的阅览室里、烈士陵的纪念碑下......有过小朱庄印记的地方也都有了茹呈明的足迹。

  村志的初稿是茹呈明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稿纸摞在一起足有20厘米的高度。他经常指着那摞稿纸和大家开玩笑:“就算10万块钱,我也不给换。”编撰过程距今已有10年,但随手翻开村志的任何一页,茹呈明都能讲出这些文字在编撰过程中的故事。或为考证一个模糊的年份数字,翻遍市图书馆所有的相关资料;或为识别一个风化的碑刻文字,找寻全国上下所有能够给予帮助的文物专家。

  茹呈明说:“我始终没有放低过编撰要求,也绝不畏难而退。”面对这个繁重庞杂的任务,村里曾给他安排过助手,但许多人并未坚持下来。人员变动频繁,只有茹呈明一步一步地参与并完成了村志编撰的每一个环节。当时,年过六旬的他又成为了一名学生——开始学习电脑操作。有次大年初三,亲友们都在欢聚,只有他一个人在电脑前工作,一整天都没出屋。

  其实,在村志编撰过程中,也不断有人向他提出质疑,“写这个有什么用”“不用太较真”。当时的他并未回答这些质疑,在村志完成后,他将答案一并写在了村志的后记里。他说:“前有所稽,后有所鉴。修志问道,以启未来。”他还动情地写下:“当宝贵的精神财富置于案头的时候,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

  如今,村志编撰工作已经过去了多年,但仍然可以从茹呈明身上发现那段岁月的痕迹。他永远随身携带纸笔,准备捕捉突来的灵感;他的案头放着新乡县史,仍在寻找小朱庄的过往;他的笔记本上整理了方言俚语,那是他想在村志中补充的内容......作为小朱庄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村内的小朋友们对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都十分熟悉,平日在阅读中遇见不懂的问题也经常向他请教。可能之后的某一天,也会有小朋友翻开书架上的《小朱庄村志》,向他询问脚下这片热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