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听力受损助力无碍沟通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量身定制,防止助听器“越戴越聋”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助听器是改善听力的最佳助手,目前市场上不少宣称“免调试,直接佩戴”的助听器,因为价格亲民、操作简便而人气颇高。
事实上,这种看似便捷实惠的产品,如果声音补偿过大,会对听力造成二次损伤。如何科学合理选购助听器?
“佩戴助听设备是改善听力障碍的主要干预手段,但不建议直接去商店购买一个助听器戴上。”成都京东方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严星介绍,助听器的原理是根据不同频率的听力损失将相应频率的声音放大,充分利用人类的听觉器官和剩余的听觉功能,对于轻度、中度及重度听力损失有较好的预期。选择合适的助听器,需要经过测听、调试、试听、配机,再由验配师指导使用,使用过程中还要不定期复测听力,维护和调试助听器。只有量身定制,才能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有效的听力助力。
“助听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更适用人工耳蜗。”严星说,人工耳蜗模拟毛细胞功能,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者恢复听觉。
决定配助听器还是装人工耳蜗,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评估。耳科医生会根据听力损失类型、严重程度、残余听力等因素来确定。
“目前,市面上的数字助听器功能越强大,价格则越高,消费者按需选配即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专委会委员高珊介绍。
高珊表示,市面上常见的助听器分为挂耳的耳背式、受话器外置式和放在耳道内的定制式,外形主要考虑佩戴者的个人爱好和听力补偿需求,应尽量选择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使用和维修方便的助听器产品。同时,建议选购能够依据佩戴者听力情况进行调试的数字助听器,不要选择无法调试的模拟助听器,以免“越戴越聋”。为保证使用寿命,要定期清理附着的耵聍和油脂,干燥保养助听器,每隔半年至1年进行听力复查,效果不好时及时调试。
使用耳机,遵循三个“60”原则
前些天,在湖北武汉上大学的张音(化名)戴着耳机听了一整晚歌,早上醒来时便感到耳闷,听不清声音。到医院检查后,他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经过一个月治疗,张音的听力最终恢复到80%左右。
如今,不少年轻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总戴着耳机,不恰当使用耳机正悄悄损伤他们的听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冰丹介绍,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负责收集声波并将其导入耳膜,引起耳膜的振动;耳膜振动后会带动中耳内的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振动,这三块听小骨会传递并放大声波,使其到达内耳的耳蜗。
耳蜗内有淋巴液和成千上万的毛细胞,声波到耳蜗后会引发淋巴液波动,然后使毛细胞上的纤毛发生摆动,进而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最终让我们“听到”声音。
冰丹介绍,毛细胞是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的“核心部件”,它们很脆弱,损伤之后就不能自我修复。当声音过大时,毛细胞上的纤毛会受到刺激,发生过度弯曲甚至断裂。一旦纤毛受损,毛细胞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毛细胞如果完全死亡,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正确使用耳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赵宇教授建议,在使用耳机时,要遵循三个“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环境噪声不超过60分贝。“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时,为了听清内容,人们往往会调高音量,对听力造成伤害。建议在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的环境中避免使用耳机。”赵宇说。
此外,耳机被长期使用后,可能会残留大量细菌。冰丹建议应定期清洁耳机,尤其是耳塞部分,防止细菌过多滋生增加耳道感染风险。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耳机,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出现听力下降的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听力的黄金治疗期是两周,如果听力损失后观察一周没有恢复,需要到医院检查。”冰丹说,有些听力损伤前期不易察觉,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也能帮助人们提前发现潜在问题。
另外,掏耳朵也会影响耳道,对听力产生一定影响。“外耳道皮肤有自洁功能,如果耳朵有耵聍,俗称耳屎,不需要专门去掏。平时打嗝、打喷嚏、咀嚼时,外耳道内的耵聍会被推动排出。”冰丹建议,如果耳屎过多影响生活,可以去医院洗耳,费用一般只需几十元。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