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采新茶 国色天香谷雨花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华社发勾建山作

□陈雨(新乡市)

  窗外的雨丝裹着柳絮斜斜划过玻璃,像谁用银线绣出一帘春末的轻愁。陆游的“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突然撞进心扉,原来谷雨已至。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第6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这个节气总让我想起过往里的旧时光。父亲卷着裤腿平整着水田里的模样,裤管沾满泥星子,却笑着把新攘的秧苗称作“春神的睫毛”。二十四番花信风走到荼蘼时,谷雨便裹着清明茶的余香,轻轻叩响立夏的门环。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此时的江南田埂上,蚕豆花若紫蝶振翅,棉花苗顶着露珠仰头。看见老农把稻种撒向镜面般的水田,种子落水的刹那,涟漪竟拼出《群芳谱》里的句子:“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意,连播种都要踩着平仄。

  在南方,谷雨的雨是带着使命的。元稹说“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此刻若撑伞走过茶园,能看见茶芽在雨帘中舒展成翠玉簪。真正的谷雨茶要在晨露未晞时采摘,叶片边缘镶着金线,像裹着阳光的绿绸。檐角落下今年第一串雨珠,跌进青石臼里,溅起《茶经》的墨香。

  同样在北方的故乡,农人们把这场雨唤作“嫁雨”,说是龙王把女儿许给大地。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黄澄澄的油菜花里的游客,“咔嚓咔嚓”地按快门声混着落雨声,竟应和了白居易的“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油菜花海中行走的、洁白的梨花树下拍摄的姿势,像极了给春天写情书,每张画面都是翠绿的诗行。

  谷雨最动人的,是万物都在完成某种庄严的交接。曹雪芹写“菱花镜里朱颜改,荷叶杯中秋露香”,这种时光的流转在此时尤其分明。前日经过城郊湿地,发现半个月前还羞怯的芦苇,此刻已敢在雨中舒展羽毛状的穗子。睡莲叶子托着水珠打转,让人想起弘一法师说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在我居住的小城,谷雨时节却另有一番味道。晨跑时看见环卫工人在冲洗街道,水流蜿蜒成《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早餐店玻璃上的雨痕模糊了行人身影,恍如一幅水墨长卷。外卖小哥的雨衣泛着橙光,像移动的宫灯照亮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当春燕在我家的屋檐下开始啄泥,当布谷鸟开始啼叫,春天便进入终章。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却不知谷雨的雨更懂离别的深情。昨夜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突然听见阳台上的多肉植物在雨中拔节,它们用露珠写下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的诗句。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绵延千年。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老家河南洛阳、新乡凤泉潞王陵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为“五一”增添春天最后的繁华。

  推开门窗,雨不知何时停了。窗外的紫玉兰抖落水珠,空气里浮动着《齐民要术》记载的草木清气。谷雨就像个穿蓑衣的说书人,把春天的故事说到夏日,转身留下满城飞絮,作为夏日的请柬。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谷雨落,百谷生。”人也要在雨里长出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