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防达人”用科技绘就田间新图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操控植保无人机
植保无人机正在飞防作业
□记者崔敬通讯员高晴晴
“要不是于书记的‘铁疙瘩’,我这10亩地得背着喷雾器晃悠3天!”6月23日,封丘县黄德镇大关村68岁村民韩本峰感慨不已。望着植保无人机12分钟就完成了自家地块的喷洒作业,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出不可置信的手势。
连日来,在大关村的千亩玉米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以3米高度匀速巡航。随着旋翼搅动气流,细密的农药雾滴呈扇形均匀覆盖在嫩绿的玉米苗上。操控这台“空中卫士”的是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于东辉。
每一年,玉米螟、黏虫等夏秋季害虫都会造成玉米的减产。过去村民依赖人工喷施药剂,不仅每亩成本比植保无人机高15元,还面临“青壮劳力外流、高龄农户操作难”的双重困境。
传统背负式喷雾器每亩需两小时,烈日下不仅效率低下,药剂漂移还常引发皮肤过敏。作为村里留守的种粮主力,韩本峰老人曾为夏季病虫害防治犯愁,但这个麦收后的夏管时节,于东辉用指尖操控的科技力量,为村民们的庄稼织就了一张智慧防护网。
“得让科技‘长’在泥土里。”去年秋收后,于东辉自费3.8万元购置了植保无人机,报名参加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飞防培训。凌晨4时的村头空地,他对着模拟器练习摇杆操控。玉米秸秆堆旁,他反复测试不同风速下的喷幅参数。经过3个月的实操,这名村党支部书记掌握了全自主飞行、变量喷洒等专业技术,作业精度可达±0.5米。
“飞机咋比人喷得匀?”“药雾能打到玉米芯里吗?”首季作业时,村民们围着于东辉的试验田议论纷纷。但他现场演示实测数据显示:植保无人机作业亩均用药量减少20%,防治效果却提升至95%以上。如今,大关村700亩玉米田的飞防覆盖率已达100%,较人工效率提升40倍。
“一个人‘飞’,不如带着大家‘飞’。”最近,于东辉牵头成立了“党员飞防突击队”,将自己的设备作为培训教具使用。在黄德镇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每周三的“植保无人机课堂”座无虚席,53岁的村民王保国通过考核后,不仅承包了邻村的飞防业务,还带出了3名徒弟。
据了解,黄德镇正以大关村为样板构建“三级赋能体系”。当地统筹购置12台(套)智能农机,建立共享服务站;村级培训“飞防明白人”,每村培育5名~8名技术骨干;田间设立党员责任区,实现技术指导全覆盖。据该镇农办测算,推广植保无人机作业后,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12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80元。
从黄土垄亩到智慧农田,于东辉的飞防轨迹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当旋翼的嗡鸣声化作田间的科技交响,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正生长出更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