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1420名百岁寿星大调查
长寿的共性不是饮食和运动而是乐观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长寿靠什么?靠遗传?靠环境?靠医疗?靠饮食?靠锻炼?
四川成都市老龄委曾对全市72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美国研究人员也曾对700名老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巧的是,中外两国研究者都发现,寿星们只有一个共性——乐观!
“没心没肺”易长寿
2019年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对700名老人进行了最长30年的追踪随访。
他们发现,最乐观的一部分男性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延长了15%,即使调整了年龄、教育程度、慢性疾病和健康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平均寿命的延长有一点下降,但它与乐观的关联性仍然是显著的。
最乐观组男性活到85岁以上的可能性增加了70%,女性增加了50%,第二乐观的一组男性和女性也分别增加了50%和20%。与悲观者相比,乐观主义者的平均寿命要长11%至15%。
2022年,这个秘诀得到了进一步科学验证——《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上刊登的研究显示,女性乐观程度更高与长寿和活到超过90岁有关,乐观带来的益处可能与运动相当。
尽管此项研究的对象为女性,但在过去几十年,乐观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大量涵盖男女受试者的研究表明,乐观能给全人群带来健康益处。
尤其是对现代人来说,恼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烦恼,不生气,不用血压计”。可见,小心眼、爱生气是长寿的一大心理障碍。
所以说,做人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心胸宽一点。所谓“没心没肺”,就是指乐观开朗、有事不憋在心里的生活状态。
这类人懂得知足常乐,生活张弛有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所以这类人进入“寿星”行列的概率最高。
乐观也可以后天习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莉说,待遇及社会地位变化,有些人会产生不公心理。
在北京电力医院主任医师刘京平看来,很多老人最怕得病,稍有头疼脑热就担心得了大病,听说老邻居去世就心有戚戚。一提到高胆固醇就“封杀”鸡蛋,一说到高血糖就拒绝所有甜食水果。
但是,很多百岁老人却没有这种忧虑,他们看淡生死,反而获得了健康。
江苏扬州100岁的孙瑞英在50岁时就被查出宫颈癌晚期,95岁还做了次大手术,她完全没把病放心上,每天仍旧吃早茶,逛花鸟市场,去菜场和老朋友们聊天。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喻小念认为,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长寿品质。“多跟乐观爱笑的人在一起,积极的情绪能够传染。”
另外,运动能让人变得活泼开朗,增加社交可能性。而对于因病消极的情况,肖莉建议家人可以这样助其乐观起来:为其提供患有相同病而治愈的案例,带他跟病友交流康复心得;定期带他做体检,避免其关于病情的胡思乱想;让他多倾诉身体的变化和感受;请病人帮自己做一些他能做到的事情。
药疗食疗不如心疗
从一定程度上讲,再好的药品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拥有好心态。
我们平日里各种不良情绪都会使身体发生变化。比如,生气时会出现脉搏、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忧伤时会使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欲减退;恐惧、说谎会使中枢神经紧张,随时导致血压升高。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起来看一下专家为大家开的这一副“心疗”处方,会很有收获的!■笑是营养素
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1分钟可以起到划船10分钟的效果;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快感。中老年人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喜剧、漫画,多听相声。
■“话疗”是特效药
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给布什开过一个健康秘方——谈话治疗。每星期至少与家人交流15个小时以上;夫妻之间每天至少交流两个小时,包括共进晚餐或是午餐。
■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长期独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所以,即使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总憋在家里,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试着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宽容是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不可避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淡泊是免疫剂
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心会很累。遇事不妨潇洒、大度一点,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内心满足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综合《生命时报》、《健康时报》、《武汉晚报》、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