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
稻田“生态经”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稻田里的泥鳅
本报讯 (记者 张世彬 通讯员范瑞琪 闫利莎)8月6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稻田里的热闹景象。记者踏入这片充满生机的稻田,一场人与自然的亲密邂逅就此展开。
“手要轻些,顺着田埂边的水洼慢慢摸索,泥鳅可滑得很呢,得像捉小鱼那样,慢慢合围......”一名经验丰富的种植户正耐心地给首次体验捉泥鳅的记者支招。脚下的稻田水没过脚踝,碧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水下那些机灵的“小家伙”们,时不时用尾巴拍打出欢快的水花,仿佛在和人们捉迷藏。
太平镇的600亩稻鳅共养示范基地,宛如一方独特的生态天地,与普通稻田有着显著的区别。田埂四周,挖着半米宽的“生态沟”,金色的泥鳅身影不时在水中闪过,宛如灵动的音符。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振邦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泥土说:“这是专门为泥鳅打造的活动区。水稻成长后,泥鳅既能在稻禾下惬意乘凉,又能充当稻田的‘小卫士’,帮忙除虫松土。你瞧这土壤,多么肥沃,这可都是泥鳅的粪便为稻田提供的天然有机肥料。”
据了解,这片稻鳅田在6月初插秧时,就投放了一万多斤黄金鳅苗。如今,水稻正处于拔节期,郁郁葱葱,泥鳅也已长到10厘米左右,活力满满。再过两个月,它们就将进入市场。吴振邦给记者算起收益账,眼里满是欢喜地说:“一亩地光泥鳅就能收获80斤,相比单种水稻,每亩能多赚1500元呢!”
映着绚丽的晚霞,记者带着一身浓郁的乡土气息离开稻田。此时,田埂边标牌上“一水两用一田双收”8个字格外醒目。从生态种养到农旅融合,这片泥土里长出的“乐趣经济”,让原本宁静的乡村热闹起来,也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