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重在清热润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处暑至,标志着暑气渐消,天气开始转向凉爽,呈现出典型的“秋老虎”特征:白天依然炎热,早晚则明显清凉,空气也日渐干燥。今年适逢农历闰六月,使得暑热天气有所延长,高温叠加湿气形成“暑湿交困”的局面,此时更需注重身体的调养与防护。
每天多睡一个小时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升发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建议每天比夏季多睡一个小时。早睡可顺应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
“洋葱式”穿衣法参考一下
处暑过后,天气渐凉,民间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过,“秋冻”也需灵活变通,关键在于随时调整衣物。对于青壮年人群来说,天气转凉时不宜过早、过多地穿厚衣服,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处暑之时,暑热未尽,虽有秋风送爽,但一日之中温差较大,早晚较凉而中午炎热,因此不可一味“秋冻”,当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增添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宜。同时,应注意腹部的保暖,勿使脐部受凉,以免影响脾胃的功能。“秋老虎”来袭时昼夜温差大,专家建议,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内层透气吸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便于随时增减。早晚需尤其注意保护后颈、肚脐、腰部和脚踝部位。
饮食以清热润肺为主
处暑时节,由于天气逐渐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鼻咽不适、易疲劳等秋燥、秋乏之症状。根据“燥者润之”的原则,饮食应以养阴润燥的食物为主,可食用芝麻、蜂蜜、银耳、百合、乳制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同时,忌辛忌苦,辛味发散泻肺,苦属燥,苦燥易伤津液,故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同时,经过夏季的消耗,脾胃功能亟待恢复,需注意调理。山药、芡实、薏米、莲藕有助于健运脾胃,消化功能较弱者宜煮至软烂食用。此外,处暑后进补不宜过早,建议等到白露节气前后,待暑热完全消退、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开始适度进补,具体进补时机还需结合个人体质和当地气候特点灵活调整。
科学饮水是缓解秋燥最简单的方法,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小口频饮,以养阴润燥,补充身体损失的津液。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至1700毫升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如果实在不想喝白开水的话,可以考虑淡茶水、柠檬水、百合水、山药水、梨水等。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适度运动 调适情绪
运动建议选择轻松平缓、适度出汗的方式,时间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晨晚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则有助于增强体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觉疲劳为宜。运动前15~20分钟可饮用适量温开水,运动中每15分钟左右补充一次水分,切记避免猛喝冰水。
处暑时节,“秋气通于肺”的特性易使人肺气旺盛,滋生“悲秋”情绪。调适情绪可尝试以下方法:推荐每日进行10~15分钟正念冥想,专注于当下的身心感受;记录情绪波动,识别触发因素;通过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方式表达情感;保持适度社交互动,避免自我孤立。老年人需格外防范孤独感与“悲秋”情绪,保持规律的社交活动、适度接触阳光,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都有助于维护身心平衡;同时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凉引发不适。
按揉尺泽穴可助肺气宣降
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穴时可微屈肘,在肘横纹上摸到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即为本穴。按揉该穴,可起到宣发肺气的作用,临床上常常采用针刺该穴治疗肺失宣降导致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病症,还可以治疗中暑、急性吐泻等急症,平时按揉尺泽穴能够预防感冒。处暑这一节气里,秉天地肃杀之气,肺气当以降为顺,若有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气不降的表现,可按揉尺泽穴或点刺放血以助肺气宣降。
防蚊虫 中医这样做
俗话说:“最毒不过秋蚊子。”夏末初秋,防蚊不可忽视。中医认为,蚊虫喜叮湿热体质人群,这类人常表现为汗多、体热、皮肤黏腻。个人防蚊调理以清热祛湿为主,减少吸引蚊虫的体味。蚊虫叮咬后可以使用中医理疗缓解症状。中药沐足,取广藿香、淡竹叶各30克,煮水沐足,可清热祛湿解肌,改善发热、疲倦、关节痛等不适。中药湿敷,取黄柏、马齿苋各30克,煎煮后冷湿敷于患处,每日2次,可清热收敛,改善皮疹瘙痒。
据《人口健康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