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垃圾填埋场里的“女强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海燕(左)配合第三方检查公司人员在监测井取水

□记者张世彬 通讯员李亚超訾兴强

  在垃圾填埋场的日常运维中,有这样一位“多面手”:她既要统筹办公室的信息上传下达,又要深耕污染物检测的“精细活”,用严谨与坚守扛起双重责任,她就是市城管局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垃圾填埋场工作人员张海燕。

  2024年9月,有着10余年会计经验的张海燕,根据岗位需要,被分配到垃圾填埋场办公室工作。面对繁杂的公文撰写和陌生的水质监管,她没有退缩。“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成了她的“破局密码”——主动向领导请教管理经验,向办公室同事取经文书技巧,更频繁对接第三方检测公司,从厚厚一叠检测报告里啃知识,在每一次现场取样中积累经验。短短一年过去,她不仅完全适应了岗位,更成了污染物检测的“行家里手”。

  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保护,容不得半点马虎。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地下水、土壤、空气需按周、月、季度不同频次进行检测,单次检测因子最多达30余个。张海燕总是第一时间比对分析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迅速反馈,为采取措施提供支撑。为解决“井与数据对应不清”的难题,她牵头推动17口检测井规范化管理:重新明确污染扩散井、监视井、本地井的命名与定位,规范台账登记,取水时间、现场照片等信息统一留存,让每口井的检测数据都可追溯。

  17口检测井中,11口分布在填埋场周边田地,她需钻进田间带路,配合检测公司取样。玉米叶划伤手臂、脸颊是常事,但她始终紧盯全程:帮检测人员找准井位,核对容器标签与井的对应关系,生怕一个细节疏漏影响数据准确性。“干好本职工作,既然干了就要干好。”她的话朴素却坚定。

  基础设施维护上,井盖巡查实行“差异化频次”;排水井每周抽检,本地井、扩散井、监视井每半月抽检,重点排查损坏、丢失问题;环境检测范围进一步明确,雨水、大气、土壤、噪声全纳入常规检测,大气用专业仪器采集数据,噪声对照标准核查是否超标,雨天还需收集雨水样本及时快递至检测机构。一份涵盖“常态化巡检、多维度检测、强业务学习”的待办清单,更成了工作推进的“路线图”。

  从“门外汉”到检测“行家”,张海燕以“双向发力”的担当,让垃圾填埋场的办公室工作既有“责任硬度”,又有“服务温度”,为垃圾填埋场的日常运维与环境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