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从军营到地方再到故乡
——李加立的三部“奉献曲”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者刘志松通讯员王炳山
李加立是从获嘉县太山镇太山村走出的武汉市公用事业管理局退休干部。他的人生履历里,既有军旅岁月的突出表现,又有转业地方后的卓越业绩。退休卸任后,他怀揣对家乡的深厚情愫重返故土,自费创办村史馆、编撰《太山村史海钩沉》、组织少年培训班,还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用实打实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桑榆未晚、余热生辉”的动人风采。
军旅生涯
淬火成钢,铸就坚毅品格
1976年,刚高中毕业的李加立,带着报效祖国的热血理想,毅然投身军营。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立志要在部队里当一个好兵。
在部队的日子里,李加立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精神和十足的干劲。他训练刻苦,各项任务考核指标都名列前茅。事事争先的他成了战友们眼中的榜样。一次探亲期间,他见义勇为,毫不犹豫地跳入池塘,救出了一位患病老人,为此荣立三等功。他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部队的认可,不久后被批准入党提干,先后担任司务长和军需助理员。
到新岗位后,李加立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他所负责的机关后勤工作范围广泛,涵盖了被服管理、食堂运行、物资保管等19个单位。面对繁杂的工作,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始终激情满满。他注重队伍建设,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为部队军需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服务保障。
在一次部队执行战备任务中,李加立身先士卒,带领军需部门连续奋战五个日夜。他们齐心协力装卸物资、发配生活用品,装货扛包、搬运设备,加班加点,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此次任务中,他所负责的单位因表现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他本人也凭借过硬的组织能力与担当精神,获得了上级的表扬。
然而,李加立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最终考取了武汉大学经济系,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职场耕耘
忠诚担当,尽显卓越风采
1987年,李加立告别了心爱的军营,转业来到武汉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从军营到地方,环境变了,岗位变了,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变。
他先后担任局长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职。面对新的岗位和挑战,李加立始终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他围绕局中心工作抓落实,认真贯彻上级部署,积极协调各项事务,加强机关管理和队伍建设,确保单位工作高效运行。
2015年,在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武汉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李加立承担了创建活动方案、自查汇报、整改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材料的编制工作。
为了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李加立深入基层,走访了20多个公交船运和燃气服务窗口,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和数据。之后,他夜以继日地突击编写,每一个数据都认真核对,每一段表述都反复斟酌。最终,他的文件材料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向市属各部门推荐。
李加立的辛勤付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他也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武汉市委组织部对创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进行考察时,李加立凭借出色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测评,被破格提拔任用。
桑榆未晚
情系家乡,传承文化助力振兴
2018年,李加立光荣退休。离开了忙碌的工作岗位,他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愈发浓烈。他决定回到家乡获嘉县太山镇太山村,陪伴年迈的父母,同时也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回到家乡后,李加立出于对民俗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情怀,决定自费创建村史馆。他和爱人走家串户,四处寻访,征集、收购那些见证了家乡沧桑变迁的老物件、生活用品。对于村民捐献的家族图谱、老旧照片和文物,他都精心整理保护。
李加立还亲自设计制作展板和展示柜,为每件展品撰写说明,美化装饰展厅。
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李加立和爱人的节衣缩食、辛勤努力,村史馆终于建成。展厅里,展品图文并茂、种类齐全,共展出织布机、钱袋、风箱等30多个种类2000多件物品,生动地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特色,吸引了大量村民和周边外地游人前来参观,各级领导多次莅临考察,对村史馆给予了高度评价。
村史馆的成功创办,并没有让李加立停下脚步。他深知,村史馆里的这些实物只是太山村历史的一部分,要更全面地反映太山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还需要文字的记录。于是,他又踏上了编撰《太山村史海钩沉》的征程。
在编写过程中,李加立走访了村里八旬以上的老人和经历丰富的村民,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他还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县志和村镇文档材料、陈旧报刊。他发现,太山村历史悠久,传说故事众多,但却从未有人为其编史立传。这让他深感自己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修改完善,《太山村史海钩沉》终于完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太山村民俗风貌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不仅如此,李加立还在村史馆里组织了少年培训班,免费为70多名孩子传授国学、绘画书法和公共礼仪等知识,希望能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增强少年儿童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看到家乡在特色蔬菜、手工艺制作、文旅等方面的发展潜力,李加立又开始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他结合自己对村里情况的了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邀请村镇书记恳谈交流,向县有关部门递交振兴太山村的方案,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李加立表示,他大半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发挥了自己的积极作用,为别人,为社会作出一点的努力,人生才会有意义。
李加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桑榆未晚、余热生辉”的深刻内涵。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了梦想和家乡,努力拼搏,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