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苦”西葫芦,存在风险需注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记者刘志松通讯员李可然)9月22日,记者从卫辉市获悉,一市民因食用自己种植的西葫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及时送医治疗已无大碍。
据了解,事发当天,卫辉市一市民将自家种植的西葫芦采摘后,炒熟当菜食用。食用时,他已察觉西葫芦口感微苦,但未放在心上,强忍着苦味吃下。
不料,餐后约30分钟,当事人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卫生院。后因症状未缓解,转至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一步治疗。9月22日,患者出院。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石金河说,西葫芦本身属于葫芦科植物,这个家族的成员(如南瓜、黄瓜、甜瓜等)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类用于抵抗害虫的化学物质——葫芦素。葫芦素非常稳定,煎、炒、煮、蒸等日常烹饪温度都无法将其分解破坏。葫芦素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细胞有强烈的刺激性。
日常食用的西葫芦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的品种,其葫芦素含量已经被控制在极低的、安全的范围内。但是,如果它在生长过程中遇到气候异常(如高温干旱等)、昆虫授粉时与野生苦味植物杂交、储存不当等情况,就可能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大量合成葫芦素,导致果实变苦。
葫芦素中毒主要是强烈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潜伏期短,大约在食后0.5小时~1小时就会发作。轻度中毒:口腔苦涩感、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中度中毒:频繁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重度中毒:呕血、便血,严重脱水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孕产妇、儿童、老人或体弱者,中毒风险更高。
石金河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蔬菜只要在入口时尝到任何不应有的苦味,第一时间吐出来,并用清水漱口;如果已经吃下一些,症状尚未出现,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密切观察自身状况。可以适量饮用温水,促进代谢,但不要强制催吐,以免损伤食道;一旦出现任何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可能食用了发苦的西葫芦。保留食物样本,以便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