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行2025年度“改革促成效营商谋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系列
第七场新闻发布会

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者陈曙光

  9月26日上午,我市举行2025年度“改革促成效营商谋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相关负责人就营商信用环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

卫滨区:

高效服务让主体“少跑腿”

金融活水“赋动能”

  发布会上,卫滨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郭呈杰介绍了该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进展与成效。近年来,卫滨区紧紧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从机制建设、政务服务、市场监管、金融支持等方面综合施策,着力营造高效、公平、暖心的营商环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卫滨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通过清单化管理、闭环式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级层面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每季度形成监测分析报告,并通过“理论+案例+答疑”的座谈模式,精准识别和破解堵点难点问题。

  为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该区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人大代表联系点”,每周安排人大代表驻点接待,已开展活动71次,采纳落实建议5条。同时,该区推出“卫滨政企通”微信小程序,实现政策咨询与诉求反馈一键直达,提升企业获得感。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该区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目前全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已达100%,累计办件10554件。创新推出“创业担保贷款服务”集成办理模式,年内帮助市场主体获贷3306万元。

  该区组建“卫民办”帮办团队,提供咨询、导办、代办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2025年以来,该区已服务群众2.6万余人次,办理养老认证等帮办业务221件,满意度100%。此外,该区还设立了“企业会客厅”,配备专职解说员和便民设施,日均接待企业代表50余人次,打造有温度的政务服务场景。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该区打造“信用一件事”应用场景,健全信用修复主动告知机制,今年已助力多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并为两家拟上市企业开设绿色通道。目前,该区归集企业信用信息14.85万条,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好氛围。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该区构建“政策+服务+产品+效率”四位一体支持体系,今年已举办53场政金企对接会,联合7家银行推出42款特色金融产品,编制《金融信贷产品服务指南》,通过专班上门服务,已为3家企业精准放款1135万元。

  通过数据共享简化流程,全区融资审批时效提升20%。截至目前,该区已为629家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32.44亿元,建立贷后跟踪回访机制,持续优化金融服务。

  郭呈杰表示,下一步卫滨区将对标先进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更大力度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为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培育更沃土壤。

红旗区:

多维度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红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郭潇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红旗区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务、市场、要素、法治四方面协同发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措并举优化服务。红旗区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件量超1万件;在全市率先推出开办超市、便利店和美发店“一件事”集成服务,打通全链条审批环节;创新“未诉先办”机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并通过增设“企业服务综合窗口”、完善帮办代办队伍,打造标杆服务大厅。

  市场准入便利度显著提高。红旗区通过“证照联办”“无感续证”等改革,拓展“开办企业+N项服务”,经营主体增至5.9万余户;推行企业注销“10个办”模式,破解注销难题。同时,全区构建“即时+定期”政企沟通机制,依托“万人助万企”等活动,下派200名助企干部,解决企业问题500余条。

  融资平台桥梁作用突显。红旗区以“金融岛”建设为平台,推动“政府+企业+银行”信用融资模式,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等领域。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建立“1+1+28”工作机制,有效缓解融资难题。

  外资外贸增长强劲。红旗区实施招商引资“1311”行动,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开展推介活动240余次,对接企业超300家。2024年至今,红旗区新增外贸主体45家,外贸进出口额累计16.76亿元,利用外资113.7万美元。

  社会信用体系持续完善。红旗区“信用+”应用场景拓展至8类微生态,助力企业完成跨省市信用修复百余条。

  创新动能持续集聚。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2亿元,通过“高校+科技副总+企业”机制匹配校外导师和科技副总各16人,省级研发平台增至155家;获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中央资金支持项目2项;持续开展“政校企三走进”活动,促成校企校地合作签约项目21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增至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41家,省级绿色工厂增至3家;服务业创新示范作用增强,1家企业入选省级新服务培育项目;打造“购在胖东来,吃在关帝庙,游在大运河,娱在牌坊街”综合消费集群,扩大红旗文旅知名度。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2024年至今,红旗区举办招聘活动56场,提供岗位2.9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00余万元,惠及23家企业和70名创业者;联合1所职业院校与45家重点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专业课程,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创新监管方式。红旗区推行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精准性和效能;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杜绝妨碍市场公平的政策措施;通过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五项行动”,拓宽监督渠道,问题整改率100%。

  法治服务持续升级。红旗区依托综治中心形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实行立案、调解、审理等“五优先”机制,降低企业诉讼成本;“送法进企业”等活动增强企业司法获得感。

  郭潇漪表示,红旗区将围绕省、市工作部署,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新乡高质量发展贡献红旗力量。

牧野区:

  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牧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盛大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该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及成效。近年来,牧野区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抓手,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升级、法治保障等多维度改革,推动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牧野区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形成高位推进、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印发《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任务分解与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定期调度、部门联动,构建“一盘棋”工作体系,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该区推行“联办联变联销”改革,整合企业全生命周期证照办理流程,破解“准入难”“变更难”“注销难”问题,升级全程电子化服务平台,新设经营主体开办模块。截至8月底,该区新增市场主体3418户。

  围绕电池电动车等特色产业,该区推出产业链“一件事”服务清单,覆盖项目引进、工程报建等47项事项。该区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已办结5832件业务,精简环节78个、材料153份,实现100%按时办结。

  该区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由32名县级领导带队走访195家“四上”企业,全覆盖解决诉求。另外,该区还创新“无感兑现”税惠政策,通过线上培训、“问办合一”等模式,实现93.4%涉税业务线上办理,累计服务52.27万笔次,解决问题1.79万件,人工帮办5557件,办结率100%。

  该区在全省首创《涉企登记注册行政合规指导清单》,推出15项指导事项,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分级分类管理结合,减少对企业干扰,提升监管效能。

  该区深化司法联动,通过嵌入调解员、固定无争议事实等方式提升审判效率。2024年以来,全区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54件,按期办结率达100%。

  该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失信专项治理,确保严重失信名单主体数量占存续企业总量的比例降低至1%以下。

  盛大伟表示,下一步,牧野区将继续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中构建起“亲”与“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好做优各项助企惠企政策落实,用心用情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努力为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

凤泉区:

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高效便捷一流营商环境

  新闻发布会上,凤泉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于荣广通报全区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凤泉区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畅通政企沟通、强化法治保障为重点,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性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凤泉区压实主体责任,形成“统一领导、专人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机制高效运转,工作强力推动,政策及时落实,政务服务效能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区与市级同步上线“一件事”办理事项25项,累计办件9020件,按时办结率99.2%。通过环节整合、时限压缩,实现办事环节压减107个(比例71.8%),办理时限压减62.8%,跑动次数压减82.4%,企业群众办事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或“零跑动”。

  在政府采购领域,该区推行全程网上办理,意向公开率达100%,电子中标通知书当日发出、合同1日内签订并公告,大幅提升采购效率。

  该区通过“亲清半月谈”、企业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累计收集市场主体问卷2.78万份,回复咨询461条,梳理典型问题线索26条,形成“收集、交办、反馈”闭环机制。

  针对融资难题,该区开展银企对接专场13次、“一对一”上门服务50余次,发布金融产品季度汇编3期,解决融资需求2.9亿元。该区创新推出“电池贷”“再生资源贷”等特色产品,发放贷款31笔共7210万元,精准赋能产业升级。

  全区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部门联合抽查35批次,实现“无事不扰、利剑高悬”。法治环境方面,区检察院设立非公经济法治研学点,公安机关开展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区司法局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务,形成多元护企合力。

  该区信用建设同步推进,建成区级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用数据14万余条,开展“信用入企”宣传110余场,并通过“信用凤泉”门户提供查询与修复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于荣广表示,凤泉区将持续聚焦企业需求,推进新北开发区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审批少、流程优、效率高、服务好”的发展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