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飞:探索山楂的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韩飞(右)与杜千里一起运送山楂

韩飞(左)与村民一起装山楂

□记者 刘志松

  又是一年丰收季。辉县市南太行山区,红彤彤的山楂果正迎来收获。这一颗颗听着鸟鸣、汲饮露水、沐浴阳光、生长于云海之间的果实,并非普通的山楂——它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辉县山楂”,黄酮与花青素含量远超普通品种,药用价值极高。

  如今,这一颗颗小山楂,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背后的推动者,是一位毅然从媒体行业转型农业的新农人——韩飞。

  2016年,韩飞已在传统电视媒体行业深耕10多年,亲身经历了行业的由盛转衰。这一年,返乡大学生杜千里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辉县市的有为青年,一定要为辉县市的山楂贡献力量。”

  当时,辉县山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冲击。来自外地的品种以甜度高、价格低迅速占领市场,而药效显著但口感偏酸的辉县山楂却陷入滞销困境。“街上开三轮车卖的山楂,没一个是辉县的。”韩飞回忆道。

  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山楂的特殊情感,韩飞与杜千里等人联手,将原来的辉县山之孕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升级为新乡市山之孕食品有限公司,并立下的“君子协定”:公司账上做不到十位数,谁也不准退出。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坦途。2020年,该公司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物流中断,经销商暂停提货,库存山楂制品积压严重,保质期日益临近。

  就在韩飞焦急万分之际,转机出现了。焦作的经销商老陶主动打来电话:“韩总,货发给我吧,卖不掉我认了。”更让韩飞感动的是,老陶年底竟然结了全款,并说:“要是山之孕倒了,多少老百姓要饿肚子?”

  危机让韩飞意识到,做农业不只是做生意,更是做人情。同时也让他下定决心转型:必须找到高附加值、能长期存放的产品。

  2022年,该公司迎来关键转折:一方面将山楂糕、山楂块等初加工业务转给当地农户,企业只下订单、保销路;另一方面控股当地一家酒业,全力进军山楂酒领域。

  如今,该公司已拥有6个110吨的发酵罐,总罐容达2500吨,并与河南省山楂综合利用中心合作拿下5项蒸馏专利。通过低温低压技术,采用中药炮制方法进行蒸馏,生产出风味更加浓郁的山楂酒系列产品。

  从“太行红”“轻醉520”等不同度数的山楂酒,到无糖型、高端白兰地、山楂蒸馏酒系列,再到山楂条、原浆、冻干山楂等零食,该公司的产品已覆盖从大众消费到高端礼品的全场景需求。

  但韩飞最引以为傲的,不是专利,也不是销量,而是手中的“王牌”——辉县山楂。“不是所有山楂都叫辉县山楂。”他说这句话时,眼里满是自豪。

  对韩飞而言,企业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收入数字上,更在于身后上千户农户的生计。2016年公司成立时,辉县山楂收购价仅0.6~0.7元/斤,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通过合作社形式,该公司不仅提高收购价,还帮农户对接市场,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如今,普通山楂收购价已涨至2.4元/斤,翻了4倍。该公司还专项养护百年以上的老山楂树,开展“古树山楂”直播,300年树龄的山楂果卖到100元/斤,还用氮气独立包装,一颗一颗地卖。“买的人说吃的是情怀。”韩飞笑道。

  2022年,在沙窑乡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建起山楂产品展厅,将山楂制品融入南太行旅游。未来还计划培训农户做直播,建设“村播学院”,让农户自己当老板。

  2025年,韩飞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乡村振兴“头雁”培训后,对新农人有了更深理解:不是只会种庄稼、做产品,而是要“让农业出效益、农村有活力、农户多赚钱”。

  韩飞将这个感悟总结为“三动原则”:企业要主动,政府要推动,部门要联动。“靠企业单打独斗做不大。”如今,该公司正朝着三个方向发力:把山楂做“精”,推进富硒、绿色有机认证;把产业链做“长”,建设醋厂、罐头厂;把文旅做“活”,推动山楂展厅与南太行景区融合。

  回顾9年的创业路,韩飞感慨道:“企业和乡村是‘绑’在一起的。农户赚不到钱,企业就没有好原料。企业做不大,农户的山楂就卖不上价,这是个良性循环。”

  那个“十位数”的“君子协定”,韩飞依旧没忘:“现在还差得远,但只要方向对,慢慢走总能到。就算到不了,能让农户多赚点、乡村变美点,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