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方奥旗(周口市)

  儿时的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听戏是为数不多的可供消遣的文化活动。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璀璨的中原文化如繁星闪耀。在这广博深厚的中原文化中,戏曲文化更是豫地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开得极为明艳的金花。

  天心地胆在豫州,豫州腹心在周口。谈及中原戏曲文化,绕不开的一个地方,那便是我的家乡周口。“三皇故都,陈楚旧地,老子故里,魅力港城”是对她最为美好的赞誉,悠悠沙颍河水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也孕育了三川交汇的周口大地。此地崇文尚德,民风淳朴,在戏曲方面,更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周口的戏曲文化丰富多样,承载着豫东地区深厚的民俗与历史记忆。豫东戏曲首推沙河调,这是豫剧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豫剧在豫东周口本土化的一个显著的表现。沙河调以唱腔高昂激越著称,带着沙河两岸人民的质朴与刚劲,其题材主要为历史战争、民间疾苦,最为典型的代表曲目是《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等。这些曲目经过豫东沙河调的演绎,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舞台表现力,这些剧目常常也都是家乡剧团的“看家剧目”。

  故乡戏曲文化里另一个突出和亮眼的戏曲艺术是越调,越调最早起源于南阳一带,后经传播和流布,在漯河、许昌、周口等地逐渐扎根生长,发扬光大,在中原河南形成了两支越调的主阵地,其中一支便是以周口为核心的。

  越调在周口自成一派,周口人对越调的偏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早些年间,只要村里搭起戏台,越调班的锣鼓声一响,十里八村的人都往这赶。越调所演唱的故事,大都为家乡人民所熟悉的,《收姜维》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李天保吊孝》里的民间巧思,《诸葛亮吊孝》里的家国大义......台上的人唱得动情,台下的人听得入迷,仿佛自己也成了戏里的角色,跟着笑、跟着哭。每当提起周口越调,绕不开的一个人便是周口越调大师申凤梅。这位从周口郸城走出来的艺术家,把越调艺术几近推向了巅峰,她饰演的诸葛亮,眼神、唱腔皆透着神韵,被观众誉为“活诸葛”。那时候,每当申凤梅老师到周口演出,演出还未开始,台下便已挤满了观众。

  儿时在乡间听戏,最早是跟着爷爷在收音机里听。那时候爷爷捣鼓半天只为能接收到戏曲频道的信号,每当收音机里传出来铿铿锵锵的声音,爷爷便心满意足地闭上眼,仰卧在躺椅上,轻轻地用手指打着节拍。也常常跟着爷爷“撵戏台”,所谓的“撵戏台”就是到处跟着戏台听戏,戏台去哪里搭建和演出,我们就也去哪里观看演出。这也是一些老戏迷的日常做法。撵着戏台走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热爱与坚守。

  年幼的孩童其实是根本听不懂戏的,也不懂戏曲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与文化底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是爷爷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年幼的我尚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如今年纪稍长,多了些人生感悟,方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初看不知戏中意,再看已是戏中人。

  童年时期听戏听的是个热闹,如今再听戏,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听得更多的是“弦外之音”。当弦子响起之时,故里、童年在脑海中交织,梦回到自己渴望回到的时刻和地方。

  如今,沙河调与越调的旋律仍回荡在周口的街头巷尾,茶楼庙会间弦音不绝。老市区里,常有老艺人拉着弦子唱上个几段《收姜维》,周围坐满了听戏的老人,茶杯的热气混着弦音,慢悠悠地飘扬。庙会上,越调戏班仍在搭台,只是伴奏里多了电子琴的声音,年轻演员的唱腔,既有申凤梅的影子,也添了些新的味道。

  故乡的戏就像故乡的那棵老槐树一般,根扎在土里,枝叶却向新的天空伸展,它唱过帝王将相的风云,也唱过柴米油盐的琐碎,它曾在田间地头的草台上热闹,也曾在现代化的大剧院绽放。对故乡的人来说,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的古董,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听戏,对乡亲们而言,也不意味是一种多么高雅的艺术欣赏,而是如晨昏交替的炊烟,寻常里藏着千百年的温凉。

  听戏,听风声呼啸中沙河调的激越与亢奋,听沙河两岸的人民对生活发出的怒吼,听这片黄土地上的慷慨悲歌,听戏文里的人生哲学,听唱词之中的民间智慧,听选段中的家国情怀,听帝王将相的风云变幻,也听柴米油盐的家长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