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滴水映辉光
——记闫福生的通讯员之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闫福生采访村民
□记者 刘志松
在卫辉市,提起网络名人“小水滴”,许多人都能说出几件他报道的新鲜事、感人事。“小水滴”原名闫福生,卫辉市卫生健康委原副主任。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坚持记录家乡30多年沧桑巨变的“业余记者”。笔墨记录战天斗地的岁月
闫福生的名字,是长辈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他亲身经历了从“大年三十难得吃一顿白米白面”到“现在天天吃啥有啥”的时代变迁。他深刻的体会,化作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恋,更成为他8小时之外坚持新闻写作30多年的不竭动力。
他的通讯员生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狮豹头乡政府工作时期。山区条件艰苦,但干部群众那股为摆脱贫困铺路修渠、战天斗地的火热干劲,深深感染了年轻的闫福生。“我觉得有责任、有使命把这种精神宣扬出去。”
闫福生当年在太行革命老区工作,写作条件非常艰苦。他找来学生的作文方格纸或信纸,先用铅笔打草稿,反复修改,再用钢笔写,或用圆珠笔垫着复写纸一笔一画地誊写清楚。冬夜靠火炉取暖,夏夜与蚊虫为伴,他都甘之如饴。写好的稿子,他要骑上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往返几十公里送到县广播站,再匆匆赶回工作岗位。
一次,他骑自行车到新乡日报社(当时出版报纸名称为《新乡晚报》)送稿,山路崎岖颠簸,自行车的铃铛盖竟被颠掉,滚落进塔岗水库。编辑陈传福不仅留他吃饭,更耐心地向他传授新闻五要素,教他如何捕捉新闻点、选取报道角度。来自媒体前辈的关怀与指导,让闫福生铭记至今。也正是众多编辑老师的鼓励与肯定,让他在通讯员这条路上步履愈发坚定。
那时,家家户户的小喇叭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每当广播里播放自己所写的稿子,那份喜悦和成就感便冲淡了所有奔波劳顿。从县广播站及电视台到《新乡日报》,再到省级媒体,他的稿件采用量逐步提升,信心也越来越足。就连央视的《焦点访谈》《走遍中国》也有他躬身推介狮豹头乡的身影。
从“爬格子”到“敲键盘”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科技春风吹进山区乡镇。2000年,狮豹头乡财政所迎来了第一台电脑。闫福生像发现了新大陆,趁下班时间泡在电脑前,苦练打字。他甚至注册了QQ聊天来提升速度,手都练肿了。当第一篇用电脑敲出的稿件打印出来时,他由衷感慨:“真是鸟枪换炮了!”效率的倍增,让他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创作。
工具在变,初心未改。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为了消除山区群众的恐慌心理,他连夜奋笔,写下了反映卫辉市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现代版《千字文》。这篇文章被当地媒体采用并配发了编者按,起到了稳定人心、引导情绪的效果。这一刻,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字所承载的力量与责任。
2010年,他从山区调至卫辉市工作,但对那片大山的深情从未消减。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他眼中都是有生命、有温度的。他全身心投入,撰写出一篇篇关于家乡的火热生活的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命是持久的动力。新闻写作让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晚10时后,白天的所见所闻就像电影般在脑海回放,文字在思绪间跳跃,不写出来他就难以入眠。
经常有人不解地问:“你这样无偿写作,图个啥?”每当这时,闫福生总会望向绵延的太行山。晨光中,他看见自己笔下的卫辉山水风光被更多人领略,返乡创业典型广为人知,普通群众的善行义举被争相点赞......这些画面次第浮现,比任何回答都更有力。
笔尖下传导的温度与力量
闫福生的报道从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善于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真情。
家住卫辉市狮豹头乡里峪村的老魏,在外打工受伤,无法再干重活,家庭一度陷入困境。闫福生几年前就鼓励他利用妻子在城里饭店干过的优势开办农家乐。起初,老魏两口子还有顾虑:“这偏僻地方,谁会来呀?”
闫福生帮老魏分析山区旅游形势,坚定老魏的信心。没想到,老魏的农家乐开张后,每逢节假日竟“一位难求”,常常“翻台”。老魏因率先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生活也由此变得滋润起来。后来,在老魏的影响下,村里其他返乡创业者先后开办了5家农家乐。
也正是他持续关注、连续报道、积极推荐,曾经偏僻的里峪村如今成了中国传统古村落、网红打卡地。
卫辉市李源屯镇南李庄村那位照顾瘫痪儿子30多年的伟大母亲;那位仅凭两根能活动的手指,在网上创作、购物,为家庭分忧,还给母亲买金项链的小伙子李国豪,都是闫福生关注的对象。
几年前,闫福生去采访时问李国豪有什么心愿,李国豪说想要一台电动轮椅。李国豪的故事一见报,很快就有爱心人士将崭新的电动轮椅送到了他家中。
更令人动容的是,受到众多爱心人士帮助的李国豪,主动网上填表,申请成为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李国豪希望“让别人用我的眼睛去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新乡日报社编委会原秘书长陈传福说:“闫福生写稿非常能吃苦,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写得十分认真,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卫辉的大导游”与“正能量的弘扬者”
作为卫辉市的文旅推荐官,闫福生的发稿量一直遥遥领先。《卫辉跑马岭——春节打卡地》《魅力柳树岭》《梦见里峪村》......单是这些充满诗情画意与地方特色的标题,就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卫辉导游图,吸引着人们去探寻。他的文章,既是描绘山水美景的画卷,也是记录凡人善举的英雄谱。从他笔下走出多位新乡好人、河南好人、中国好人。
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辛勤地飞舞在卫辉这座百花苑中,采集着生活的甜美。他的报道,已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能量传播矩阵。这些源自基层、带着露珠的鲜活故事,还常常成为省市主流媒体记者追踪报道的宝贵线索,吸引了众多专业目光聚焦卫辉。
这份高产与优质,源于他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传播的能力。他深信“处处留心皆新闻”。一方面,他每天雷打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及时领会国家方针政策,确保写作站位高、方向正、接地气;另一方面,他密切关注着各个乡镇、局委的微信公众号,如同一位警觉的猎手,从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一旦发现,他便立刻着手采访,归来后常常连夜写作。
闫福生给自己起的网名是“小水滴”,他发表在网络上的一些文章署名也是“小水滴”。一位作家这样评价他:“‘小水滴’正能量满身,没有发现任何消极的因素。总是积极向上,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他称赞闫福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好人、河南省跑马岭地质公园董事长田开喜表示:“‘小水滴’是新乡正能量的代表、当代知名网红作家。30多年来,他不间断用手中的笔,描绘城市的美好形象。”
融于大海的水滴根植沃土的情怀
30多年来,闫福生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推送了近3000篇弘扬卫辉正能量的文章,累计近270万字。
时代在变,工具在变,平台在变,但他热爱新闻写作、歌颂家乡变迁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闫福生,这位永远的“业余记者”,正如他的网名一样,将个人融入时代的大潮,根植于人民的土壤。
“感谢可亲可敬的乡亲,是他们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素材。”他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将继续拥抱新时代,讴歌新生活,记载新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