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牧野文艺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月4日 星期

忆母亲


我的母亲是在102岁的那一年去世的,在老人家仙逝后的日日夜夜里,她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于眼前;她的谆谆教导,常常萦绕在耳旁……

母亲的性格刚烈而坚毅。母亲年轻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操持家务。她不仅要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料理我们姐弟6人的吃饭穿衣,而且还要侍奉因双目失明而变得性情暴躁的奶奶和患有智障又很任性的叔叔。一家10口的柴米油盐、烹调蒸煮、缝补浆洗以及寻医问药和子女教育等繁杂的事务,把母亲忙得团团转,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夜很深了,她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穿针引线。但母亲毫无怨言,更没有发过一次脾气。

为一家的老少费心费力,对母亲来说,已不算什么,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我的父亲在56岁时不幸突然病故,那一年,年龄最小的我才刚刚5岁。父亲的骤然离世,使我们这个有老有少、有病有残且经济上非常困窘的家庭,如天塌地陷一般,但母亲却用她那瘦弱的双肩,毅然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她督促着我和年龄比我稍大一些的三哥,每逢星期天,必须到生产队里干活儿。而她也挪动着一双小脚,去参加集体劳动,且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为的是多挣工分,不吃救济。然而,那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门里门外的来往奔波,母亲那

一双小脚如何承受得了?每晚她都要用针把两只脚上磨出的水泡一个个挑破,但从未听到母亲疼得吱一声。后来,二哥入伍,我家成了军属。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凡军人家属,如干不够工分标准的,年终决算时,还要按高于平均标准的10%进行分配。不少好心人劝母亲少出点儿工,也不要让小孩子去干活儿,反正分粮食时一斤也不会少,但母亲总是笑而不答。在二哥服役的12年中,我们家没有接受过一次军属分粮的待遇。母亲说:“吃着自己辛苦挣来的,踏实。”

母亲虽目不识丁,但她明事理,有见识,对子女管教极严。平时,她总是要求我们要勤快,不要偷懒;要厚道,不要沾别人的光;要做老实人,不要惹事生非。总之,要求我们要顶天立地人前站。记得在我们幼时,有一天,三哥逃了学,母亲知道后,不仅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还罚他不准吃午饭。我也曾有一次因犯了错误怕挨打而说了谎话,母亲也照此办理,毫不手软。但打过之后,她总是抚摸着我们的头,眼里含着泪水,柔声细语地给我们讲道理。末了,还要再叮嘱一句:“可不能再犯第二次错误啦!”她那严厉中又透着慈爱与期待的神情,直到今天,仍让人记忆犹新。我们兄弟4人,虽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积极进

取,成为工作上的骨干。而这一切,都是母亲呕心沥血教育的结果!

淳朴善良,热情助人,这是母亲的一个鲜明特点。母亲是非常节俭的,一粒米,一寸布,一根柴禾,都不允许我们随便仍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穿的衣服,多是大改小,棉改单,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而母亲也总是穿着自己织的洗得发白的粗布衣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但母亲仍教导我们不要讲吃穿,要讲工作,讲做人。她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好的吃多了,人就变馋变懒了。衣服不烂,整洁就行。穿上好衣服,干活就架式了。”母亲自奉俭朴,却对乡邻大方得很,不仅做到了有求必应,慷慨解囊,而且只要听说谁家有了困难,还要主动询问,尽力资助。

自尊自强,勤劳善良,相夫教子。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却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传承和培育出了良好的家风。母亲赢得了儿女们和孙子辈的爱戴与孝敬,也赢得了全村乃至四邻八乡群众的尊崇与赞颂。母亲是我们村历史上的第一位百岁老人。在她老人家的百岁寿诞时,村委会的干部和县民政局的领导都亲临祝贺。面对宾客盈门、子孙满堂、欢乐喜庆的场景,她老人家那依然白净而端庄的面庞上,始终荡漾着幸福的笑意,始终绽放着慈爱的光辉。睹此一幕的宾客不由得纷纷赞叹:老人家真可谓盛世人瑞啊!

母亲,你的儿孙怀念您……

□李怀耀(获嘉县)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