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涯(新乡市)
妯娌,在现代汉语里被释为: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走遍中国,说到妯娌,大家都知其意。也有称呼“先后”的,古人有“兄弟妻相谓‘先后’之说。”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最西端。这里是黄河拐弯的地方。滔滔黄河由青藏高原走下,一路过陇东,穿宁夏,南出晋陕峡谷,在此遇秦岭折而向东,直至入海。这里又是秦、晋、豫三省的接壤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文化交流,此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与方言。例如,说到兄和弟的妻子的关系,人们很少称呼妯娌,而称作xiang hu 。大家这么说,意思都懂,但这两个字怎么写,几乎无人知晓。我曾请教过当地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慎重地思考了一会儿,在纸上写了“向户”二字,说:“应该这样写。”为啥这样写,先生并未进一步解释。这个疑问留在我的脑海里长达若干年。中国的文字,表意丰富,源远流长。有些字词,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古今的意义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意义在扩大,有些意义在缩小,有些意义发生了转移,甚至出现了个别字词变得完全失去了本义,变得面目全非的现象。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演变的脉络,只要我们溯流探源,大都能找到踪迹和根据。“向”字,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方向,表示姓氏,还可作为介词使用。翻检《说文解字》,才找到了最初造这个字的本义 。“向:北出牖也。”译成白话为:向,就是朝北开出的窗户。也泛指一般意义上的窗户。“户 ”字,今古意义变化不大。《说文解字》释为:“户,护也。半门曰户。”译作白话是:户,指保护室内的门户。单扇门叫户。现代汉语的户,仍有表示门的义项。秦、晋、豫接壤区方言中的“向户”,实际上是“向对着向,户对着户”的缩称。是以这种门窗相对的环境关系指代妯娌关系。当然,也有人认为可写作“相户”,表示门户相互对应,其意与前相近,也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方言区的人们至今仍将妯娌称为“向户”,其目的就是要强调这种特殊的居住关系。可以想象,一家人住在一个院里,按中国人的习俗,长辈住在上房,左厢房住着长子夫妻,右厢房住着幼子夫妻。两房媳妇窗门相对,咳嗽一声对方都可听到。从早到晚,进进出出,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有比这更近的关系吗?
在一个家庭里面,比起婆媳关系,妯娌关系更显得微妙。不少家庭里,媳妇们你敬我让,关系融洽,带来了整个家庭的和睦,小院里就充满了欢乐。然而,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也易在“向户”中间滋生。有些家庭的媳妇之间,各怀着自己的小九九,遇事斤斤计较,为了那么一点儿芝麻绿豆般的小利,明争暗斗,互不相让。这种情况下,兄弟之间就该出现裂痕了,婆媳关系也该紧张了。尤其是老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口咬哪个指头都心疼,因为那点鸡毛蒜皮、针头线脑引起的矛盾,不劝不是,劝了又扯不清,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一家的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两天 一吵,三天一闹,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发展到婆媳成仇,兄弟反目的程度。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牵扯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和谐,等等,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众多的和睦家庭,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换句话说,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们应该从秦、晋、豫接壤区对妯娌关系“向对向,户对户”的强调上受到一些启发。在家庭中,处于“向户”关系的,要倍加珍惜这种缘分,像亲姊妹一样,相亲相爱,有益相让,有难相帮,以此带动、促成家庭的和睦。推而广之,每个社会成员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对人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包容,处理好生活、工作中和你直接发生联系的伙伴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