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牧野少年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月22日 星期

无朗读不语文
——朗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

□张丽霞卫辉市实验小学

日前,我们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第一站来到卫辉市唐庄镇,倪老师精彩地讲授了《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课堂上,倪老师自然的教态,流畅的教学语言,以及巧妙的教学环节都能看出老师的用心,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这节课中关于朗读的设计与实施。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人文性比较强,如何让文本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让语文课堂显示其勃勃生机呢?毋庸置疑,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力。特级教师于漪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做才能使朗读发挥最大的作用呢?倪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想读、乐读、会读,语文课堂才有可能书声琅琅,充满生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老师要想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伊始,倪老师就抓住“疲惫”这个词,让学生找出能解释这个词的语句,学生找出了一些语句,轻描淡写地读了出来。

此时,倪老师深沉地对学生说:“这种疲惫是长时间的劳累,是长时间的忍饥挨饿;这种疲惫是饥肠辘辘,是浑身乏力,是脚步好像千斤重。这就是长征路上的疲惫,这是陈赓的疲惫,也是小红军的疲惫。”低沉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自然而然地懂得了疲惫的意思,学生再读时就把陈赓和小红军当时

的状态用生动的朗读表现了出来。

与此同时,倪老师及时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使他们在表演朗读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引起每位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二、取舍内容,指导重点

教材中的文本内容长短不一,遇到比较长的文本,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倪老师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指导,而是抓住课文中的重难点语句、重点段进行着重指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中有一段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其中的神态、动作描写对于理解人物内心很有帮助,倪老师在这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顿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第一遍读完后,老师给予肯定,并适时引导学生:“孩子们,小红军为什么能骗住陈赓呢?”一个问题抛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很快有学生发现了是因为小红军“满不在乎”的神态,“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的动作。接下来是第二遍分角色朗读,倪老师让学生在朗读各自角色时做出相应的神态、动作,学生再读起来或表情传神,或动作到位,连朗读的语气也更符合文中人物的特点了。学生在表情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

其实,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着重抓住一个“点”,比如文中对话精彩、神态形象、心理细腻、内含丰富的段落,还有词汇丰富、用词精彩、修辞的句子等,我们教师就应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三、主导范读,点拨方法

有时文章中会有优美的语句,或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章内在的情感、深层的意义充分表现出来,把学生引入到优美的语境中,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让学生

在自读比较中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悟出文章的深层含义,悟得朗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这节课中,当学生朗读“陈赓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这句话时,老师引导过后学生还是读不出陈赓的疲惫,倪老师就范读,着重把“一步一步”慢读、重读出来,正是由于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再读时就读出了陈赓此时的疲惫,读出了味道。

在范读时,我们应从情感流露、朗读技巧等方面进行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对作者或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才能使学生朗读出文本的味道,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有大的提升。

四、自读反思,树立信心

我们的课堂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回答不出,有的老师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迫不及待地请唯一举手的学生回答,或者自己干脆把答案说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缺少了思考的机会,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有效朗读,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会有收获。

在这节课中,也有学生答不出的情形,当倪老师问:“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顿时,课堂上一片沉寂……这是一个跨度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很难一下子想起来。老师没有急着讲解,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当我们有答不出的问题时,就应该再读读课文,或许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话音刚落,课堂上朗读声此起彼伏,当声音渐渐停止时,一个个举起的小手证明了留给学生充足时间朗读感悟的重要性。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课堂中,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书声琅琅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永恒的旋律,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绚丽多彩,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