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敬 文/图
赋枯木以灵气,运匠心夺天工。11月20日,孟营小区的一间陋室内,木屑纷飞,柏香醇厚,我市常派木雕艺术传承人胡文杰沉浸于与木头的“灵魂对话”中。刻刀和木槌默契配合,经过画线、打坯、细雕、抛光、上色,一块常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崖柏树根,焕发出迥异的生命力来。
木雕,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在我国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到审美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木雕一直深受文人雅客的喜爱。2008年6月,木雕艺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饭的碗,用一生时间去捧;守一门手艺,则是一辈子的选择。49岁的胡文杰自幼喜欢木头、绘画,从儿提时代开始,他便对木雕艺术情有独钟。大到两米高的雕像,小到两厘米的玩偶,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如今,他从事木雕艺术已有30余年,尤其擅长人物肖像雕刻,被我市业内人士誉为“胡一刀”。
弥勒憨态可掬、达摩睿智超凡、侍女颦眉浅笑……在胡文杰的精心雕琢下,枯木被赋予了灵魂,焕发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30多年来,胡文杰的创作始终围绕着“雕刻”二字,与木料进行“灵魂沟通”。完成一件作品,他往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传承和创新这门老手艺,是他的不懈追求。
左手执锉,右手握槌,木雕技艺是个细致活。一块木料从随型设计、粗胚轮廓、修细微调再到打磨保护,不但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匠心去沉淀。胡文杰认为,一块枯木都拥有它独特的生命力,而雕刻的过程就是做减法,一笔一刀精打细磨,衔接处看不到人工痕迹,这才是木雕艺术的最高境界。
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提高,机械加工的批量化生产正在冲击木雕这一传统手工业。木雕必须走出福禄寿喜、五子登科等传统题材,民间手艺人也必须打开眼界,融合创新。为此,从业30年的胡文杰会时常“回炉再造”,前往高校学习、深造,将“学院派”审美风格与自己的传统技艺进行融会贯通。
木雕技艺,薪火相传。入门难,门槛高,出师慢,所以愿意去学的人越来越少,这是这一“非遗”传承的现状。为了将常派木雕艺术发扬光大,胡文杰免费收徒,挖掘好苗子,不吝向有天赋、有兴趣的木雕爱好者传授技艺。如今,十余名学徒拜师于他,通过“师徒传帮带”的方式,学习了“非遗”技艺,掌握了谋生的技能。
在一刀一刻中,将情感融入缄默不语的木头。一把刻刀,一盏灯,一个人,就能创造出艺术的奇迹。在毫不起眼的市井陋室里,胡文杰正在用精美的木雕作品,传递着“守艺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记载着独属于木料的底蕴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