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寒冬季节,各大医院急诊和住院脑卒中患者比往常会明显增加。神经内科医生提醒,昼夜温差大,超出血管的生理调节范围,加之冬季人的活动相对减少,新陈代谢变缓,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脑卒中发病率升高。
脑卒中又称中风,指急性发生的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血管爆了)和缺血性(血管堵了),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资料显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气温低,血管易“爆”也易“堵”
冬季气温低,人们随之发生的生活方式改变,是冬季多发脑卒中的原因。首先,由于人的身体在低温状态下,会造成外周血管的收缩、痉挛,血管的阻力及血压相应会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加之室内外温差大,室内空气不流通,氧含量低,增加了脑卒中发作的机会。另外,冬季人们喜好吃火锅、烧烤等,过多进食油腻、高胆固醇饮食,饮酒过量,还包括驾驶汽车出行或伏案工作多,运动少。
此外,到了年末,部分人忙于工作或因生活压力,情绪紧张;或者平时忽视健康检查,不知道自己已有高血压、高血糖或血脂异常等,这些都是诱发脑卒中的原因。
高危人群提高警惕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运动少、体重超标、有家族史及年龄超过40岁,这些都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同时存在三项甚至三项以上者,都可认定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除家族史、年龄等属于不可控因素外,高危人群应积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稳定的水平;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年龄超过40岁者应加强健康体检等,严防脑卒中的发生。
三招识别脑卒中先兆
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更明显,容易识别;而缺血性脑卒中发作不一定有明显的特异性表现,患者可能只是一边手脚麻痹无力、拿不起筷子等,往往会被忽视,不能及时就医。因此,快速识别脑卒中的先兆和初期症状,以下“中风120”识别口诀一定要牢记:
“1”看一张脸,有没有脸部不对称,嘴角歪斜流口水。
“2”看两只胳膊,有没有单侧无力、无法平行抬起。
“0”是“聆听”,有无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果突然出现以上任一情况,应立即拨打120,送往就近有溶栓、取栓资质的医院。家属准确记录患者发作的时间,以告知急救人员。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