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文奇
三夏大忙,机声隆隆。“麦客”许臣志奔波在麦田之间,记者用镜头记录他紧张忙碌的收麦场景。
烈日烘烤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许臣志和他的收割机依旧忙碌着。55岁的许臣志,关堤乡小介山村人,从事机收已经7年,连日的机收,将他的脸晒得黝黑。
“割到哪块地了?什么时候轮到俺家?”电话里,老乡催促着许臣志。由于他干活实在,麦子收割得干净,乡亲们都愿意跟他打交道。“咱农民对土地有感情,闻着麦香,再累心里也舒坦、踏实。”许臣志说。
由于上年纪了,眼神不太好,今年
许臣志特意喊上儿子许超,和自己一起收割麦子。上阵父子兵,今年他们收割进度比较快。许臣志的活更多的是接单协调,量麦田尺寸,相比之下,许超更为辛苦。
收麦过程中,父子俩冒着高温穿梭于麦田间,灰尘和麦糠沾满全身。为了赶活,他们有时忙到凌晨四点多才收工,饭都顾不上吃,毕竟麦收时间不等人。他们每天可收割七八十亩小麦,遇到人手少的家庭,许臣志也会上前搭把手。
最急人的莫过于机器出故障,耽搁了收麦时间。这天,许臣志收村民张升福家的麦田时,收割机出故障了,有少许麦粒漏地里了。“150元的收割费你不
用出了,俺再出100元赔偿损失。”最终,许臣志和张升福达成谅解。
“都是庄稼人,种麦子的有感情,收麦子的同样有感情。看着麦子撒地里,庄稼人心疼,咱心里也不中受。”蹲在地里,许臣志一边修着机器,一边对记者说。
以往,随着家乡收麦临近尾声,许臣志又该开车北上,去安阳、濮阳、邢台等地收割麦子。今年,许臣志不准备跑远地方了,他家刚添个孙女。
“钱不在多,主要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比啥都强。”相对于每年麦季能挣两三万元,今年,许臣志也就挣了7000多元,可他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