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明(新乡市)
雨是诗意的。下雨的傍晚,静静来一杯茶,听着窗外呢喃的雨声,似乎在低诉,在轻轻和着你的内心。雨点敲窗,滴滴答答,那是一个城市的梦呓。
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各做各的事。有人喜欢在雨天里读书,雨声陪伴之中,读书更有诗意。也有人喜欢在雨天睡觉,清清爽爽的雨夜,相伴着雨声,那睡眠格外酣畅。
当然,更多的人喜欢观雨,我就爱坐在下雨的窗前,看寒雨敲窗,白珠飞洒,天地一片迷离;地面也白亮亮的,像是铺了一层琉璃。
汪曾祺说,雨,是会常常引起人的一点乡愁的。他的《昆明的雨》,就是关于乡愁的名篇,字里行间氤氲着乡愁,就像那雨中飘动的雾,若即若离,忽隐忽现。
雨,还是会惹起人的愁绪。“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千年前,南宋词人蒋捷就从听雨之中,感受了人生悲欢离合,体悟了人生百味,他在雨中得到了成长,得到了启悟。
我少年时代,每逢阴雨天气,总是会生出一种惆怅的思绪。当天际雨点抛洒时,心绪就特别低沉。在我看来,那雨声更像是哭泣,这雨,是不是老天的眼泪呢?后来长大了,知道这样不好。人太敏感,心情太容易受环境控制,不是好事,所以就渐渐麻木自己,粗糙自己。“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这样才好。但是,这样又会少感受很多人生深沉的况味了。唉,这人生,总难得两全。
总觉得多情之人必爱雨。自古诗人的名篇,很多都是关于雨的,或是带了雨的意象。那种朦朦胧胧、湿漉漉的天地,最适宜生发朦朦胧胧、挥不去拂还来的情愫。当年陆游在杭州,寂寞无聊、失意惆怅之余,吟出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现在这春雨还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飞洒,与之相伴的,是卖花姑娘娇娇弱弱的叫卖声。
雨,还会带着一种绵绵的情愫。“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这雨有些沉重,它担负不起李璟的国恨家愁。李商隐是属于雨的,除却《夜雨寄北》,其实还有《春雨》,一边红楼、一边冷雨,一边热闹、一边孤寂,在敏感多情的诗人心中,是一种多么凄艳的景色,一种多么凄凉的心地。“雨巷诗人”戴望舒,在那绵绵长长的细雨中,走在青石板的小巷,撑着油纸伞,感受着梦一样美丽的姑娘,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地。去杭州,曾想找寻这样的雨巷和这样的姑娘,却发现,杭州没有了油纸伞,也没有了古典姑娘,多的是时尚妖娆的美女。那在钢筋水泥缝隙中飘落的雨,更像是绝望的咏叹。我总觉得最美的还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想一想,轻愁一样的细雨,就让人沉醉。这诗人,一定有一个雨做的灵魂,或是他就是用雨砌成的。
是雨,让世界有了风情,有了诗意。千金难买湿颜色,在雨中,花更妍,草更青。那些色彩似乎都飞腾起来了,有了灵动的翅膀。是雨,让朴素的瓦屋生出了飞翔的翅膀,是雨,让淳朴的乡村变得轻盈,是雨,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充满了快乐。是雨,让一个少年的心飞向了远方。任何一个地方,有了雨,一下子就灵动了、温润了、美丽了。还记得去信阳的时候,去的时候就下起蒙蒙细雨,返回时依然是下了雨。雨就像多情的小姑娘,一会儿就抛洒一阵。现在想起信阳,还是绿的,还是温温柔柔的,让人爱怜不尽。
当然,过犹不及,这雨不能是淫雨。太狂躁或是太缠绵的雨,只会让人惧怕和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