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闲来爱听戏

苗瑞宾(新乡市)

在我的老家,每个村子都有戏台。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亲们过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聚到戏台前观看戏班子或戏团唱戏;不过对小孩子来讲,意不在戏台上的热闹,而在于戏台下样式并不太多的小饮食——冰糕、米糕、冰糖葫芦、散装汽水。

小时候的我也是不爱看戏的,戏台上的咿咿呀呀,勾不起我的兴趣,听不进去,自然也看不太懂。喜欢上听戏,是工作以后,偶尔听到申凤梅老师的唱片,沁人心脾;进一步溯源,是小时候爱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三国演义》。

作为河南越调奠基者的申凤梅,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先生所饰演的诸葛亮扮相潇洒俊雅、神情自然超脱、唱腔淳朴雅致,一把羽扇轻摇中,将诸葛孔明羽扇纶巾的儒雅、运筹帷幄的自信、神机妙算的睿智形象完美地呈现给观众,也使名不见经传的越调一跃成为继豫剧、曲剧之后的河南第三大剧种。

申凤梅先生擅演悲剧色彩的曲目,《诸葛亮吊孝》《挥泪斩马谡》《李天保吊孝》等剧目中“哭”相动人、“苦”味十足,强大的表现力刹那间就让观众随之而泪落,我承认,我这个戏曲的门外汉就是被申先生“哭”进戏中的。

深入地去探究戏曲的专业知识,不是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伪戏迷”力所能及的,我听得懂的,是其词如诗般合辙押韵的韵味。如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尊一声贺元帅细听端详,阵前的花木棣就是末将,我原名花木兰是个女郎。”上下对仗、句句押韵,但又比诗歌显得通俗、直白,用词更接近群众的生活。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中:“我心中也不把旁人来恨,我连把那安王反贼骂几声。想当年我常到那边庭里走,哪一个闻名能不心惊!这几年我未在那边庭地过,尔好比那砖头瓦块都敢成了精!”把群众日常的口语俚语融入戏曲,一如面对面地拉家常,让人如何不喜欢。如果从戏曲的唱词入手学写诗,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我喜欢听戏,还因为戏曲兼具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简单的故事中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仁爱、友善、礼乐知识,让老百姓一听就能知忠奸、明是非;一看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比如曲剧《铡美案》,公正执法的包拯让人传颂,贪恋富贵的陈世美让人唾弃,孝顺公婆的秦香莲让人敬佩,简洁的情节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比如曲剧《陈三两》,李凤鸣贪污受贿让同胞姐姐受酷刑,陈奎知恩图报救义姐于水火,鲜明的对比让人一眼明辨善恶是非,知道什么人该学、什么事不能做。

我喜欢听戏,从戏中不仅认识了申凤梅先生,也认识了捐献飞机的常香玉、曲剧皇后张新芳、红脸王李斯忠……,聆听他们优美的唱腔,学习他们德艺双馨的品格,享受千年沉淀的文明精髓。

妻嬉称我是提前进入老年生活,不懂装听懂,我笑而不语。生活啊,何必那么复杂深邃?活的简单些,就在那似懂非懂间,徜徉戏海中,拈指轻叩锣鼓点,耳中惟闻丝弦音,岂不乐哉。

我是个“伪戏迷”,忙时听听戏,身心得放松;闲来听听戏,不会唱来也会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