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新乡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副院长杨世昌
病患“灵魂摆渡人” 学生“指路明灯”

传道授业中的杨世昌

□记者 崔敬

陈旧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的学习笔记,简陋的书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医学书,低矮的值班床旁码放着沉甸甸的书籍。走进新乡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副院长杨世昌的办公室,人们总是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作为医生又是教师,杨世昌徜徉在书海中,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使命。

每个周三上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2门诊室外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这是杨世昌的门诊时间,全国各地的病患和家属慕名而来,他们怀揣着同一个愿望:希望这名青少年心理发展相关疾病及心理问题诊疗的专家,能为孩子找到精神世界的树荫。

“你现在的状态是一种成长现象,我愿意做你走独木桥时的拐杖。”面对患者,杨世昌拒绝为他们贴上“精神病”的标签。他温和、坚定的声音不急不躁,天然就能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让对面的人愿意向他敞开心扉。

“只要来到了医院,就不能让远道而来的患者扑空。”门诊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逢周三门诊日,杨世昌坚持早来晚走,耐心解疑答惑。他往往在诊断完最后一名病患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而每次门诊日接诊患者可达30余名。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家人。杨世昌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曾编制我国首个儿童受虐筛查表、儿童受虐量表及儿童被忽视量表,该系列量表的编制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适应我国文化本土化的研究工具。

治疗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针对精神障碍疾病较为高发的青少年群体,杨世昌除了用精湛的医术从临床上治愈病患,更要教会他们带着“症状”去生存生活。几年前,杨世昌接诊了一名因焦虑、抑郁、厌学而前来就诊的花季少年陈少杰(化名)。

患病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完成人生规划的过程。没有“精神病”标签,只有友善和理解。杨世昌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来改变陈少杰对自我的消极认知。

不久,陈少杰不仅真正实现了临床治愈,更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人”。这名曾经的精神障碍患者不仅顺利考入武汉大学,还成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就要为世界创造价值。”歌德说。在患者眼中,杨世昌是耐心敬业、悬壶济世的杨医生;在学生心里,他是手持书卷、以教为荣的杨老师。24年来,杨世昌始终执著于极具挑战性的精神医学领域,致力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尽心尽责诲人示范“传帮带”。

时光荏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年来,杨世昌始终甘为人梯,耕耘于三尺讲台,他带出的医学生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极具科研创新精神。看到曾经稚嫩的医学生们如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精神医学领域,并逐渐成长为骨干中坚力量,杨世昌说这是自己最大的荣耀。

翻看杨世昌的简历,荣誉满满,硕果累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卫生计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参与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会(CMB)课题2项、主持省科技厅课题1项;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精神疾病案例解析》主编;发表中英文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相关系列论文80余篇……

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众多的称号与权威学术期刊的发表,从没有使杨世昌脱离患者、脱离学习。二十四载春华秋实,他遨游于书海学习新的诊疗技术,提升诊疗手段;二十四载秋收冬藏,他躬身行医一线,践行着一名医者的本心。

每个周二上午,杨世昌便会身披白大褂,步履匆忙于例行查房,当病患掉入“深渊”时,他是崖边垂下的绳索。每个周四夜间的读书报告会上,他会开展临床探讨,年轻医生陷入“迷茫”时,他是黑夜中明亮的灯盏。未来的日子,他说自己将继续耕耘于精神卫生健康事业,甘为人梯培养精神医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