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高新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首位

记者 陈曙光

2月23日,记者在新乡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高新区专场上了解到,2022年,高新区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5.87亿元,增长7.2%,增速居全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增速居全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2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亿元。

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布局。2022年,高新区深入贯彻省委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确定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氢能未来产业”的主导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7.9%,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43.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8.6%。“北优”布局已整合闲置低效用地2700多亩;“东进”布局已全面启动,占地约18平方公里、总投资176亿元的东部片区开发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审批。

抓好项目带动,推进产业兴区。区财政列支20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谋划工作,全年共谋划386个项目,总投资2045亿元。抢抓国家专项债政策机遇,谋划了高新区医院等21个、总投资66亿元的专项债券项目,发行专项债15亿元;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谋划了总投资10.8亿元的冷链物流园项目。培育实施了华兰生物总投资30亿元的医药研发及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新飞智家总投资15.2亿元的科技产业园项目、拓新药业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1000吨核苷食品营养强化剂项目、新航集团总投资10亿元的机载产品产能提升项目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的氢能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高新区生命科学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的高新区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项目,为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搭建了平台。

优化两个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高新区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专项行动,华兰公司新批省内血浆站7个,协调建设用地351亩,帮助拓新协调建设用地78亩;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性贷款、财政奖励资金4.5亿元。投资10.9亿元,实施市政建设项目31个、绿化提升项目24个,拆除违建58处、拆除围墙15处,修复路面3.7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建成“馨香书坊”4个。

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动能。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分别达到158家、248家,均居全市第1位。新增高远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华兰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10家产业研究院;河南电池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华兰生物大分子药物创新联合体入选全省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29亿元。河南新飞电器集团70辆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已正式上牌运营;高新区投资10亿元的河南省首个氢能产业园,已累计入驻氢能企业10余家,被评为全国最佳氢能产业园,氢能产业正在集聚发展。

深化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能。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坚持“一村(社区)一策”,逐村(社区)研判,分类施策,创成“五星”支部1个、“四星”支部7个、“三星”支部13个,农村社区“三星”以上支部占68.4%,城市社区“三星”以上支部占100%,超预期完成“1619”创建目标,形成了乡村干部论坛、红分超市、党员胡同等一批特色党建品牌,建成了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2023年,高新区将以“三个一批”活动为抓手,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37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8个),总投资1846.7亿元。重点推动东部片区开发和航空产业园两个超百亿项目有序实施,总投资1.3亿元的德源路下穿高速、高铁东延工程项目今年6月将全面贯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7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60家,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2%以上。加快补足短板弱项,争取取得全省国家级功能区第1名。谋划实施公园游园、道路绿化、绿道及提升改造8个项目、总投资6400余万元,总建设面积25.5万平方米,绿道21.9公里。积极推进3所中小学和智慧城等7所幼儿园建设,推动新设立6家养老服务站,谋划4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总规模75万元。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安全稳定、危害基层治理、破坏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大干三五年、再造一个新高新”营造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