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申长明
2月23日下午,新乡市召开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经开区专场,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淑文介绍了该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23年工作谋划。
2022年,经开区围绕“大项目落地、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开放高地”工作要求,秉持“项目为王、企业至上”工作理念,锚定“雅在经开、丝路新城”发展愿景,聚焦经开区主责主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1.5%,高于全市7.8个百分点,居七区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居七区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9亿元,同比增长7.4%,居七区第2位;全年兑现惠企资金1.52亿元,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向好。
产业发展再提质。经开区高科技纺织服装产业锚定“复兴新乡轻纺工业、打造新乡新纺城”远景目标,先后实施总投资32.5亿元的新乡化纤绿色纤维新材料(一期)、总投资3亿元6500吨莱赛尔纱线涡流纺纱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康盾高档服装生产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18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新乡化纤年产10万吨高品质超细旦氨纶纤维项目(二期)、年产6万吨再生氨纶项目顺利投产,纤维素长丝产能继续位居全国第1。
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再提速。经开区倡导全员招商、大员招商、产业招商,落实项目入驻“8+X”评估机制、项目预审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224.9亿元;对外开放再深化。经开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8亿元,增速46.1%。新增外资企业4家,同比增长300%。抢抓RCEP机遇,积极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被纳入节点城市;要素保障更有力。经开区抢抓“三区三线”划定历史机遇,新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10000余亩,调出基本农田5000亩,建立“政府、法院、银行、税务”四方联动机制,累计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000余亩,有效保障优质项目用地需求。
改革创新再升级。稳步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创新“管委会+公司”的体制机制模式,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成功入选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库。积极探索“低效用地”盘活利用,被省委改革办在全省通报表扬。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区集团公司顺利通过“AA”主体信用评级。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
营商环境再优化。经开区扎实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16个国家级功能区中提升5个位次,增幅全省第1。提升政务服务能力,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综窗受理”改革试点。积极推动助企纾困,为近2000家制造业中型和小微企业缓缴部分税费7788万元,有效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开区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创新“123456”工作模式,作为全省物流保通保畅现场会的主要观摩点,为全省货车闭环管理、司乘人员“三免费”等工作提供了经开经验。
针对2023年的工作谋划,陈淑文表示,2023年,结合经开区实际,主要有以下主要做法。提振企业信心,助推企业体量倍增。坚持把稳定市场主体、提振市场信心、畅通内外循环、扩大企业规模,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多措并举助企稳企,力争早日实现百亿产值企业1家,50亿产值企业1家,15亿产值企业5家到6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到3家的发展目标,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助推企业提质发展。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2023年要完成新培育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5%以上;创新招商方式,持续招大引强。2023年,经开区将全员招商任务细化明确到各区属部门,每个部门最少要实现一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完成情况要纳入年度KPI指标考核;发挥平台优势,深化对外合作。经开区以“打造新乡国际港”为目标,抓住“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机遇,落实RCEP、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等国家战略,发挥国际陆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作用,做好总体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