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滨区:
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前列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者 李蕊
3月6日下午,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卫滨区专场上,卫滨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郭呈杰介绍了该区去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去年,卫滨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和市委“两大跨越”,全力以赴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区、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全市“三通一规范”工程先进集体、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综合考评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二等功。
去年,该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居四区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8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四区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8.9亿元,同比增长4.7%,总量居全市第2位、四区第1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9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居全市第3位、四区第1位;税占比95.3%,居全市第1位。全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卫滨区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个,总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21.26%。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举办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75.6亿元。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24个,总投资124亿元。建立“一评二签三推进”工作机制,引导项目规范高效入驻。选派199名首席服务员定向服务259家“四上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等难题142个。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七件事”,127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办理。
去年,该区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创新“投资人+EPC+运营”模式,总投资25亿元的专精特新孵化园开工建设,综合研发楼主体封顶,总投资15亿元的隧道设备产业园项目建成投用。全区开展“四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31家,覆盖率达88.57%,居全市第3。整合盘活闲置楼宇(厂房)资源,积极引入金融保险、结算中心、地区总部等企业,打造总投资2亿元的新经济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园。组织开展“嗨在卫滨”等各类促进消费活动23场,拉动消费2.98亿元。
城市更新提质增速,城市之光·繁华里项目主体封顶、开盘销售。一化老厂区完成拆迁3.1万平方米,中科化工完成资产处置,90亩宗地由新乡国资集团成功摘牌。S309卫滨区段、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南环路至午阳路)建成通车,打通西向和南向两条发展通道,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27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拆墙透绿”持续推进,新建小微绿地2.4万平方米,改建街头游园6处,新建林荫停车场5个,完成背街小巷清淤24千米,7个易积水点从此告别雨后“看海”的历史。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启用8个城管驿站,建成“数字巡查+人工巡查”全覆盖管理体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提升,13个村“三通一规范”工程、3213户改厕任务顺利完工。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扩大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全区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6.12%,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力打造15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持续优化养老服务。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城镇就业6955人,新增技能人才5299人、高技能人才3708人,被省政府授予首届全省技能人才高地建设先进集体。深入推进绿色发展行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PM10指数完成市定任务,优良天数227天,同比增加15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三零”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六防六促”专项行动,铁西街道飞机场社区“5+5”老娘舅工作法,被人民网作为全国6个“枫桥新故事”系列纪实进行专题报道,解放路街道“三院协同”化解医疗纠纷工作法作为全省先进典型向中央政法委推荐。
下一步,卫滨区将攻坚克难、实干担当,在现代化新乡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