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的振兴路上有“馍法”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记者张世彬)4月1日,记者在获嘉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照镜镇东仓村油烙馍火遍网络,与之相关的各个平台视频播放量高达200多万条,更有不远千里的外地人专程来到东仓村,一饱口福。那么,东仓村的这张烙馍究竟有啥来头?
相传3000年前,周武王在同盟山会师盟誓,欲伐纣灭商,军需粮草屯于照镜镇东仓、西仓两村。牧野之战期间连日大雨,粮草供给速度太慢,姜子牙急中生智,让村民改变了大饼的做法,从而加快了粮草供给速度。后来,姜子牙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烙馍”。
战争结束后,由于东仓村很多村民都参与了烙馍的制作过程,便将这道美食的制作工艺传承了下来。发展到现在,东仓村的村民们在和面的过程中会加入大葱和各种调料,烧起地锅火,然后在鏊盘上抹点油,使得制作出来的烙馍外酥里嫩又有烟火味,深受大众喜欢。
据了解,近年来东仓村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群众致富增收”这一目标,积极拓宽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渠道,探索打造有特色、有品质的东仓烙馍品牌,使得这张穿越了3000年历史传奇的烙馍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从“千年古县和美获嘉”乡厨大赛系列活动之大烩菜、油烙馍比赛夺冠、到首届文化旅游节中“农家味”宣传荣登央视,再到2024年获嘉春晚火爆出圈,东仓烙馍成功打出了品牌,开辟了一条充满烟火味的市场新路径。目前在获嘉县,吃东仓烙馍也成了一件很潮的事儿。
“俺仨人能顾得上一个摊儿,下午4点出摊儿,一天能卖100多张馍,日营业额500块钱,除去成本,俺仨人一个月能挣1万多块钱。”东仓村村民贺霞说。
“俺都六七十岁了,干不了啥重活儿,在这儿每天都是干半天活,一个月轻轻松松挣3000多块钱,这活儿越干越有劲儿。”东仓村村民赵大娘接过话茬儿说。
据悉,下一步,东仓村将继续用小烙馍撬动大消费,全力以赴把“烙馍”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书写烟火味中的大文章,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傲人成绩。